创新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团队
“严”字当头强作风 “实”字托底助腾飞
发布时间:2015-09-30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以“三严三实”保成功

9月20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飞圆满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有效验证了我国在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标志着我国在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应用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自2009年立项研制,至2015年实现首飞成功。在历时6年的研制历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用矢志不渝的韧性、敢于担当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首发必成的信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筑起了确保火箭首飞成功的精神长城,也成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范。

“严”和“实”助飞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严和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是传承民族品性、倡导社会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而在中国航天事业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严”和“实”的要求始终贯穿其中,有着特殊的涵义,成为了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灵魂和生命。

只有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对待型号工作、把握型号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中国航天保成功、促发展的能力,不断夺取航天型号的新胜利。

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飞箭,同时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首次飞行,长征六号首飞试验任务意义重大,不容有失。它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无限重托和期待,关系着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目标的推进和落实。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就越需要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团队。全新的总体方案、全新的结构形式、全新的动力系统、全新的电气系统,6年前,他们在一张白纸上勾画蓝图,队伍成立之初,型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张卫东就对设计师们说:“长征六号研制,只能成功;不成功,就无立锥之地。”

型号立项之后,研制团队就确立了包括12项重大创新在内的90余项关键技术:发动机氧箱自生增压技术、高温高压富氧燃气滚控技术、双八表捷联惯组组合导航技术、迭代制导技术、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面对一个又一个拦路虎,长征六号研制团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失败不起,没有退路。”这是航天人的意志和信念。

“我们就是要把工作做实、做细,该想的全要想到、该做的全要做到、该分析验证全要分析验证到。”这是航天人“严慎细实”的优良传统。

就这样,他们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看成是事关事业成败的关键,用每个岗位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并通过强化型号风险识别和产品保证的系统策划,规范产品可靠性设计、分析和验证,确保产品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2012年7月,在火箭一子级发动机热试车出厂测试中,火箭副总设计师丁秀峰发现氧箱内的传感器螺钉上按照生产厂家要求点了红漆。

这种传感器是第一次用于低温氧箱,如果油漆脱落就可能产生多余物,进而对发动机工作造成影响。丁秀峰立即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讨论分析,并查找大量资料,最后确定油漆和氧箱内的氧化剂不相容。于是他们清洗油漆,并做了浸泡试验。通过3天通宵达旦的工作,他们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消除了隐患。

长六火箭进场之际,正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之时。长六火箭研制团队把“严”和“实”的要求覆盖到每一位领导干部,延伸到每一名党员,传递到每一个试验现场,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周到细致的工作方式,稳妥可靠的工作要求,做到了万无一失、尽善尽美,诠释了“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中国航天核心价值理念。

“使命”和“担当”助推成功

“我的责任我负责,他人责任我有责,团队建设我尽责”,将党组织和党员责任团队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延伸至发射场,这是中国航天的优良传统。在长六火箭研制团队中,八院成立了跨院、所两级的“长征六号党员责任团队”,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工作优势,强化党员的使命担当,使党员个体争优向团队集体争优延伸,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骨干队伍,做到“心中有准绳、眼里有问题、脚下有正途、肩上有担当、手上有实招”。

党员责任团队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顺利实现首飞”为目标,以强化使命担当、促进队伍融合、激发工作热情、严格节点把关、培育严实作风为主要措施,通过开展学习交流、问题研讨、质量分析、管理改善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出每一位党员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长六火箭研制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90后”,平均年龄只有34.5岁,他们大多没有跟过完整的型号历程,更不用说是一个新的开疆辟土的领域。责任团队把他们团结为以党员为核心骨干的“一家人”,他们恪尽职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勇于担当,用年轻人特有的执着和追求续写了中国长征火箭的辉煌。

在立项论证期间,团队成员一次次奔赴北京,协助确定大总体方案。出差、讨论、返回做方案、再出差……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论证,他们对火箭整体起竖、一级滚动控制、二子级构型、火箭尾段状态、三子级推力和加注量等技术难点,均论证了3个以上的论证方向,并对每个技术方案的多项指标逐一进行了设计、比对,最后确定方案,并顺利通过立项评审。

为了减重,火箭采用夹层共底贮箱,将零下180℃的液氧和20℃的煤油装在同一个箱子里。对此,“长六”副主任工艺师陈长江说:“这可不是简单的‘鸡尾酒’组合。因为当中的夹层,既要经受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和反压,同时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将近200℃的温差。并且,夹层只能绝热,不能导热。否则就会影响物质存放状态,进而影响发动机运行。”为此,试验、改进、研制……团队集智攻关16个月,22个贮箱,6次低温加注、强度试验,最终攻克了夹层共底研制难题,并掌握了多项关键制造技术。

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副总设计师李程刚曾连续多天蹲守在低温打压试验现场,直至因为急性脑膜炎住院,病刚好转便又投入到了攻关工作中,试验成功时,他的微笑特别可爱。

“领头雁”带领“群英会”助力成功

“长六”团队时刻牢记“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为型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张卫东是团队的主心骨,他胆大心细,沉着睿智,不仅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一发全新的火箭,也让研制队伍从“年轻派”成长为“实力派”。

在一次技术归零中,队员对问题现象进行分析时,他基本不说话,听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每当大家的讨论陷入无绪的迷茫中时,他就会抛出一句话:“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们分析分析。”每次他都能抽丝剥茧帮大家理出问题的头绪,使问题拨云见日,让大家茅塞顿开,在场的设计师们都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

火箭研制之初,负责电气系统的副总设计师丁秀峰就明确提出了要将技术先进性、高可靠性、低成本的设计理念放在首位,并贯穿于型号研制中。双捷联冗余、组合导航等一系列在八院运载火箭还未进入工程应用的技术,均在长六火箭研制中进入工程实践,实现了运载火箭电气系统技术的升级换代。发射成功后,卫星入轨精度让业界惊叹。

骄人的成果是耀眼的,但前进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就像试验队员杨湛林在短歌三章中写的,“耕宇牧星兮征远方,征远方兮费思量,征远方,费思量,道济天下兮路漫长。”(科文)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