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连肥,1926年生于河北省饶阳县。1944年参军,先后在八路军冀中分区八分区卫生处及制药厂、光华制药厂、华北制药厂、天津制药厂工作。1959年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科技部工作,1970年到067基地工作,主持创建小学、中学,任校长,1988年离休。 “七七事变”爆发时,刘连肥年仅11岁,正在河北省饶阳县胜市村读小学2年级。突来的灾难打破了冀中百姓还算平静的生活,刘连肥和小伙伴不得不暂停学业。 顾不上收割自家地里即将成熟的秋粮,刘连肥全家七八口人在大他30多岁的大哥带领下,抱着铺盖、坐着牛车往南方逃难去了,老家只留下年老的父亲一个人。年幼的刘连肥第一次体会到流离失所的凄凉。 紧赶慢赶走了一天,大约走了25里地,他们在一处村庄歇脚住下。第二天清晨,鬼子的枪声将他们惊醒——村庄的南边也传来了日军的枪炮声。“敌人进攻得太快了,往南边跑也不是办法。”刘连肥感慨道。 于是,他们返回饶阳老家。却发现,“自己的家乡成了沦陷区”。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迅速组织起抗日救亡运动。思想先进、年纪尚轻的刘连肥当上了村里的青救会主任,在党支部领导下,组织村民特别是青少年挖地道、站岗放哨、传送情报等。 在正式参军前,刘连肥在胜市村有三次惊险的经历至今难忘。 第一次是搜捕游击队员和枪支。那时日军正发起全面侵华战争,驻扎在沦陷区的兵力有限,只对县城及周边地区有实际控制能力。胜市村为了远离日军控制,全村迁到了距离县城8里以外的地方。这样,三三两两的敌人就不敢来村里滋扰,只有集结了大批兵力后才敢进犯。 那天清晨,天还没亮,马蹄声和马的嘶鸣声传来,紧接着村庄被日军包围。老百姓被赶到平坦场地,一个两米见方的深土坑已经挖好。敌人叫嚣着,“反抗的村民要活埋”。 30多岁的李长栓被日本兵从人群中揪了出来,在翻译官的配合下开始被日本军官审讯。他们让李长栓交代出同党和枪支在哪,李坚称“不知道”,便遭到敌人的毒打,后来还被鬼子押回县城审讯,至此杳无音讯。 第二次是鬼子道听途说村里有饶阳县的领导,来村里抓县长、副县长和县长的勤务兵。刘连肥被当作县长的勤务兵抓了起来。可能日军觉得从他身上获取不到信息,没有对他下毒手,关了一周后就放了出来。 第三次是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刘连肥目睹了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的暴行。 “他们看到年轻男子就枪杀,看到年轻妇女就糟蹋。”他回忆说,鬼子手持火把,看到不顺眼的房屋,或是物品就点火烧毁,到处一片废墟。 促使刘连肥参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哥的遇害。 1940年左右,当地农村发大水,刘连肥的大哥正值壮年,被日军掳走给敌人推船。船行到深水处时,不会游泳的大哥用手紧紧地抓住了船舷,敌人感觉到船有些偏了,就气急败坏地用脚猛踩他大哥的手掌,大哥疼痛难忍,松了手,结果被水冲走了…… 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全家人哭成一团。从那时起,刘连肥就承担起了带领全家人生活的责任。 “国家有难、个人有仇,1944年我就报名参军了。”刘连肥被安排进入了冀中军区八分区卫生处训练队,接受3个月的卫生救护专业技能训练,当了一名卫生员。“当时条件很差,发的军装只有一条裤子,没有被子,晚上睡觉就把大衣盖在身上御寒。”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喜讯传遍冀中平原。部队组织年轻人学习踩高跷、打霸王鞭,到各地慰问演出。一次表演时,刘连肥心情太激动,没控制好平衡,从高跷上栽了下来,把舌头给咬伤了,调养了好长时间才康复。 1948年,刘连肥奉命到华北制药厂工作,在那里结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河北同乡白秀珍。两年后他们喜结连理。他后来才知道,妻子在抗战时期有着更为传奇的经历。(刘淮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