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十二五”成就回眸
航天科技十一院:做空气动力的领军者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5/11/2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院长李锋谈“十二五”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是集团公司八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研究院发端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由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亲自领导创立。承担过我国几乎所有航天型号的气动研究试验任务,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十一院以空气动力及相关技术为核心,加快了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了空气动力、特种飞行器、环保、测控四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30%,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彩虹-5无人机

“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回顾“十二五”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院长李峰如此评价道。

“十二五”期间,十一院在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按照“巩固气动核心、发展军民融合、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基础能力、促进产研联合、培育国际特色”的发展原则,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化、资源重组、国际化”四个发展模式,在空气动力及其延伸领域,逐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发展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目标奋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周期型号气动数值模拟

空气动力——

稳步迈向高精尖新

“十二五”期间,十一院的空气动力技术主业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在保持气动特性分析领域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拓展新领域,建立了顶层策划、战略实施、协调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创新型科研体系。

十一院以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为研究重点,同时拓展了深空探测等力学领域,开拓了飞行试验气动技术。

“十二五”期间,十一院深度参与各类型号工程,尤其围绕以探月三期等国家重大工程,突破了复杂构型基本气动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的创新气动布局提升了装备原创性,占据了飞行器气动布局优化设计的国内权威地位。

十一院建立了1米量级亚跨超、高超及超高声速风洞试验与先进的测试体系,构建了长时间非烧蚀热防护技术及试验平台,气动低成本试验器“星空-1”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1.2米三声速风洞

无人机——

“彩虹”品牌享誉国内外

十一院特种飞行器产业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市场”的发展模式,采用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昂首步入国内行业前三甲。

十一院通过资产运营和公司体制建设,逐步建立了以北京总部研发为主、天津基地生产制造为主的无人机产业新格局,建成了较强的创新研发、总体设计、系统集成、综合应用等能力,面向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多个行业形成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培育形成了国际知名的“彩虹”品牌,专业化人才团队具有丰富的无人机从业经验,成功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工程攻关任务,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团队和个人奖项。

作为我国首家实现无人机批量出口的单位,近年来十一院积极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技,与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服务关系。“彩虹”系列无人机更因产品体系完整、性价比高、功能齐备、使用便捷等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成功获得大量国际、国内市场订单,应用服务遍布国内外地质勘探、海洋应用、应急通信等多个领域。

国外多家知名媒体评价“彩虹”是中国航天同“神舟”、“长征”齐名的又一张高科技名片。

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

航天技术应用——

寓军于民撑“半边天”

“十二五”期间,十一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环境治理及服务重大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发展了一批高端传感器及测控技术产品,组建了产业化项目公司,逐步形成了“航天环境”、“航天南洋”、“航天易联”等业内知名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价值。

2011年,航天环境公司引进华能集团战略投资,树立了中央企业间战略合作的新典范;2013年,成立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成功进入河北烧结机脱硫治理市场;2015年,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内的航天环境公司产业园建设基本完成。伴随着产业化推进,2014年,十一院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近7.1亿元,较2009年翻了近两番。

传感器产品

“十二五”期间,航天环境公司承接规模以上项目50余项,建造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工程,并获发明专利近20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部委、天津市、集团公司等颁发的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同时,十一院的气动脱硫技术和装备先后被列为“军转民重点项目”、“环保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重大装备国产项目”、“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其中,催化裂化装置气动再生脱硫技术成果填补了我国催化裂化装置烟气脱硫国产化技术和工程空白。

“十二五”期间,十一院测控及传感器产业从小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具备一定产能的批产模式,分量传感器实现量产,无人机机载设备种类和产量均大幅提高;以光纤振动传感技术为主,同步开发了TDLAS激光测试技术、DTS分布式测温技术及THz技术安检产品,目前仅安防类产品已获得授权专利达36项。

2012年底,十一院控股浙江南洋传感器公司,并借此拓展了国际市场,国外客户遍布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十一院测控及传感器产业收入达3.69亿元,2015年预计收入将超过9亿元。

回首“十二五”,十一院在发展空气动力及相关技术、助推航天强国建设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展望未来,面对世界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李峰表示,要真正担负起空气动力“先行官”的责任,要在特种飞行器及航天环保、测控与传感器等相关领域有更大的作为,仍然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打造自身在空气动力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核心优势。同时,继续努力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迅速做大做强,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陈龙 元宣)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