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十二五”成就回眸
人才培养 为企业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5/12/2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二五”成就系列报道之六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二五”时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培养选拔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开拓精神强、有思路、有干劲、有担当、有作为的领导人才,选人用人工作满意率保持在98%左右,在央企名列前茅;实施了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和高层次人才聚集计划,突出加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形成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构成的专家体系和后备专家体系,建立了高校毕业生、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航天科技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整体跃升。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每一项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这些重大航天工程的推进,集团公司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锻造铸就了一支懂技术、能奉献、肯吃苦的专业团队。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中国航天是锻造高端人才的大熔炉,而熔炉的火候配方则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指出,“要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与事业同发展,坚持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筹划和推进年轻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坚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引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航天事业腾飞而拼搏。”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高层次人才的旺盛需求。“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注重发现培养年轻干部,锻炼使用后备干部,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引领科学发展的战略领导力、发展推动力和工作创造力不断提升。

如今,集团公司厂所以上的领导人员中,研究生文化程度达到了70%以上;经过航天事业的千锤百炼,数十名优秀领导干部到省区市、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在实践中造就人才是加快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型号研制为平台,注意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并培育人才,大胆选拔、大力培养有潜力的年轻科技人才。如今,集团公司35岁以下青年占55%;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45岁以下的占46.5%;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神舟飞船研制团队、嫦娥三号探测器研制团队等均成为各大媒体版面的重点报道对象。

好的人才配置模式是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集团公司除了强化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外,还稳步推进导弹武器按系列、运载火箭按基本型、卫星和飞船及其他航天器按平台(领域)配置型号研制队伍,建立了面向产品的队伍配置和组织管理模式。5年来,集团公司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明显,科技人员占比提升了5个百分点,预先研究人员比例由11%增至17%。

集团公司还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有效拓宽人才引进工作渠道,建立形成了高校毕业生、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高校毕业生接收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加强,社会成熟人才引进工作形成常态,建立了定期赴海外招聘高端人才工作机制。

为了调动人员积极性,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保障作用,大力实施骨干津贴制度,强化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并实行重大荣誉奖励制度,全面推进企业年金制度。

高层次科技人才熠熠生辉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别公布了2015年两院院士新增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副院长、我国首位航天固体动力发动机博士、中国固体推进技术的新一代领军人侯晓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中国航天千锤百炼的技术精英,也将领跑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5年之中,集团公司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此外,还有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1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目前,集团公司已形成一支以34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410多名学术技术带头人,460多名型号“两总”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这些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集团公司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中流砥柱,他们技术水平高超、战略思维超前,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批批年轻人。

“十二五”期间,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落月探测,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卫星分辨率达到亚米级,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等,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背后,都有高精尖的航天高技术人才在支撑。

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引起世人关注。与神话不同,助嫦娥三号飞天的不是“仙丹”,而是一支技术过硬、勇攀高峰的嫦娥团队,核心带头人是中科院院士、被誉为“嫦娥之父”的叶培建。在短短9年里,他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仅为30岁的创新团队实现了绕月、深空多目标和落月探测器的连续成功。今年1月9日,五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还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载人航天工程也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重大进展。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器领域的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张柏楠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参加了全部载人航天器的论证和研制工作,如今已是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今年,中央组织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文,公布了第四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获奖名单,张柏楠名列其中。

能工巧匠快速成才

要把抽象的图纸设计变成先进的航天器,离不开巧夺天工的工匠。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名、全国技术能手74名。这些行家里手凭借高超的手艺,把一个个复杂的航天器打磨得完美无瑕,经受住太空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

一院211厂“高凤林班组”组长高凤林是我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上的一个喷管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厚度只有0.33毫米,他需要经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停车场两周。今年4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五一”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系列报道,首期就报道了火箭“心脏”焊接人、可以做到十分钟不眨眼的高凤林。

9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为国铸剑》系列报道,首期报道了7416厂的徐立平。固体燃料发动机是导弹装备的心脏,而在上千道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徐立平就是在固体燃料上动刀做“微整形”的人,他仅用手摸一下,就能雕刻出设计要求的药面。雕刻火药是一个危险的世界难题,徐立平为了提高挖药效率,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其中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在中国航天,诸如此类的技术能手还有很多,如7103厂的杨峰、7102厂的李兵等。这些技能大拿在一线岗位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了几十年,只为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业内顶级工匠。为了将他们的技能和钻研精神传承给更多人,集团公司不少班组和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均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集团公司对技能大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班组建设成果卓越

6月16日,中国国防邮电工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苗建印班组”授牌活动在京举行。至此,集团公司以劳动模范命名的班组达到10个,在全国军工系统中数量最多。“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深入推进金牌班组和六好班组创建,涌现出以“余梦伦班组”“苗建印班组”“杨峰班组”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品牌班组。

2012年,“余梦伦班组”作为全国优秀团队典型被中央各大媒体广泛宣传。这是我国首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该班组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塑造出体现自身特色的运行模型,塑造出以培养人、提升人、成就人为目的的太阳系团队。用“四个一”目标管理法、“三段助推”育人法、“三步跨越”创新法组成的余梦伦班组管理法,完善了以人为本班组管理体系,成为社会各界效仿的楷模。这支队伍曾走出余梦伦、刘宝镛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班组是庞大企业组织的细胞,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决定着企业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在航天发射任务中,航天器需要适应太空中极端高低温环境,给这项科研任务作保障的是掌握世界先进热控核心技术的苗建印班组。苗建印带领团队通过大量创新技术攻克了包括嫦娥三号零下180度月夜生存等在内的众多难题,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我国100多颗航天器贴身打造冷暖空调、创造了交付产品100%合格的、在轨无一失效的成绩。

“杨峰班组”则是生产类班组的典范,主要承担着常规运载、新一代运载以及多种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组合件——阀门的机械加工任务。5年来,在特级技师杨峰的带领下,该团队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组网、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专项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生产制造类班组树立了典范。

一代伟业成就一代人才。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集团公司将迎来更繁重的型号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今的航天从业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绝佳机会。雷凡培在第六次工作会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形成与国际一流相适应的航天人才队伍,培养造就5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企业家,培养500名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系统工程经验、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相信经过型号任务的磨砺,会有更多的航天人才成长起来。而他们也将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描绘出精彩的航天人生。(贺喜梅)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