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正文
桐梓的火车站
发布时间:2016-04-14 信息来源 : 中国航天网

1966年,我工作的军工厂响应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关于建设三线的号召,从北京永定路陆陆续续地迁往三线地区。新的厂址就在祖国的大西南——贵州省桐梓县,黔北大山中的一个小县城。而我,是最后一批搬迁的工人。

永远忘不了的是1970年3月的那一天,二十岁的我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旅行后辗转来到了桐梓县,同行的还有两位女同事。记得那是在半夜十一点左右,火车把我们仨扔在了一个陌生的小站,之后便拉响了汽笛鸣叫着消失在夜色中。这就是我和桐梓火车站的初相见。厂里派来接站的同事带着我们走出站台,进了候车室。灯光昏黄的候车室不太大,中间摆了几排长椅,寥寥无几的旅客坐在那里等车。由于是半夜,检票进站、验票出站、取行李什么的都在候车室里进行。候车室西南角的一个大门通往货运仓库,我们随车托运过来的行李就是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从那里提出来的。

取了行李,走出候车室,我们爬上厂里派来接站的一辆敞篷大卡车。站定环顾四周,我才发现,除了候车室门口的那盏灯拢着一捧光亮,四下里一片漆黑,远处更是什么也看不见,唯有站前的那条河隐隐地泛着微亮的白光,无声无息地流淌着。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只能听到彼此说话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远处几声狗吠。在喧闹的城市里住惯了,这种黑和静,一下子还真有些不适应。这时,司机打开了车上所有的灯开动了。我借着车头灯的光束努力看着,看到前方过了桥便是一条土路,随之车身颠簸起来,让人深刻感觉到路面的坑洼不平。我努力地抓紧车身,田地里特有的潮湿的混合着大粪和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时,汽车加快了速度向工厂方向驶去,驶进了一片茫茫的黑暗。这就是我来到桐梓县的第一个夜晚。

听先来的同事们讲,这里以前没有铁路,是六十年代初专为国防工业三线建设而修的。铁路修好通车以后,附近的老乡们翻过好几座山特地前来观看火车。桐梓县的这个小站,铁轨是东西向的,车站背山面水,蜿蜒曲折的桐梓河从站前流过。别看这小站的几条铁轨不起眼,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那么多工厂企业运送物资,设备和人员全靠它呢。

在刚去贵州的那些日子里,由于地方的陌生,生活不习惯,身体的不适应,再加上连日的不是阴天就是下雨,非常不适应,心情总是不好。有时会莫名的憎恨起那个小站和把我从北京拉来的列车。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远处火车的鸣叫声,心里会很难受,因为在当时那就是我回家的唯一的通道。这个桐梓的小站,除了给我带来了离家的忧伤和愁绪之外,更多的是给这偏僻的小县城带来了交通的便利、物资的流通,带来了工业和城市的文明、带来了一批批朝气蓬勃的知识分子和工人。从此打开了这个封闭了多年的小县城,在经济和文化上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由于我们这个军工厂的到来,也给这个小县城的县誌上添写了难忘的一页。

那些年我没少去火车站,那是个繁忙的车站。我曾经在这小站上,羡慕的把探家和调离的好朋友送走,又热情的把来我厂出差和探亲归来的同志迎回。我曾经假装笑容滿面的离开北京的家,带着泪水和对航天事业的一份责任又返回桐梓。许多人依依不舍地把自己的孩子从这个小站送出,到其它城市读书。又有许多人在这个小站上,接回自己家乡年迈的父母,留在身边,尽着赡养和行孝的义务。

1979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也席卷了贵州的这个大山深处。当地的一些农民兄弟,带着山里的中草药、土特产,更是带着希望外出打工,做生意。他们走出大山,登上了去广州,深圳的列车。不久便带回来当时比较时髦的电子表、录音机、电视机和牛仔服,有人因此而发了大财。把自家四处漏风的小屋,翻盖成二层小楼。这一切使得这个小县城每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小站更忙了。

日子在我们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中流逝,在桐梓一呆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把我和这个小站无形的拴在了一起。多少严寒酷暑、迎来送往,工厂到火车站的路上,不知留下我多少脚印、多少欢乐和泪水。每次来到这小站,就会想起家和亲人,会想起永定路我那曾经工作过的大院,会想起华灯初放的长安街,会想起北海的白塔,会想起前门的大栅栏和王府井的百货大楼,会想起许多许多??人对家乡的思念是无尽的,像抽丝的蚕茧,越抽越多。是小站的铁轨和列车,把我的思念带向远方。

1990年随着全国的大形势,工厂又要搬迁了。在离开桐梓之前,这个小站早已有了许多新的变化。整个车站都重新装修过,面积也扩大了。站区里重修了花坛,露天的站台上加装了塑钢顶棚,可以为上下车的旅客遮阳挡雨。轨道增加了,来往的车次也增多了。站前横跨桐梓河的桥加宽加固,通往县城的路也铺成了柏油马路,马路两旁装上了成排的路灯。当年夜半到桐梓,一出站就一片漆黑的日子也成为历史了。

离开桐梓的那天,我们在这个小站登上了去省会贵阳的列车。当时满脑子里都是"离开"这两个字,坐在车厢里和同事们兴奋地憧憬着贵阳的新厂区,以至于在临走之前都没有再好好看看这个小站。恍惚中只记得,初来时车站围栏外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车厢里的我们也已经步入中年。殊不知从那时起,在每个人的心里已经深深的埋下了一种情结,只不过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即便是过了多少年以后仍是一段忘不掉的回忆。

至今算起来,离开桐梓又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虽然退休在北京,但常常会想起远在千里之外贵州桐梓的旧厂区。忘不了我们曾经工作了二十年的651厂房和居住过的宿舍,因为我们的青春留在了那里。我也会时常想念留在那里的同事和朋友,脑海里会浮现桐梓河畔生产队地里那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的美景,会闻到厂大门口外羊肉粉馆里,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铺着羊肉片、飘着一层红油辣椒、点缀着葱花和香菜、令人馋涏欲滴的羊肉粉的浓香。仿佛又看到了当地老乡家里,还流着鼻涕才四、五岁的小娃儿背着小背篓,帮家里砍猪草的样子,有时甚至还能感觉到,在那天无三日晴的地方的被褥的潮湿,几次梦里都去县城赶场走在那泥泞的路上??虽然都过去了,但这一切仿佛都刻在了心里,变成了回忆。

串起这些回忆点滴的桐梓小站,是在暗夜里迎接我的那一捧光亮,是我二十载喜怒哀乐的见证,是静静撒下大片绿荫的树的思念……,我知道你如今是什么样子都不重要,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的桐梓小站。

(作者:孙冰洲)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