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正文
精神寻梦在北大
发布时间:2016-05-16 信息来源 : 中国航天网

二十年前,我放弃了浙江浦江图书馆曹聚仁资料馆的工作,怀揣家中仅有的3000元钱积蓄,奔向北大,开始了漫长的北大精神寻梦之旅。

1996年3月,在时任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先生的引荐与安排下,我稳稳当当的被安排进北大的宿舍。虽然一个床位120元,在当时,费用也不算低。我在北大旁听的生活,大约维持了四个月光景,所带的盘缠,已所剩无几。

为了开源节流,我也试着兼职打小工。有一次,在北大的公告栏里,有一家公司,需要找人代抄论文目录。于是我报了名,最后也被录用了。记得那几天,我每天坐公交车去中科院,在图书馆里,恭恭敬敬地抄写,一丝也不敢马虎。那时,我一名北大旁听生,也不甘心落后于北大科班生。顺利完成公司的抄写任务,领到了每小时七八元的抄写费,那高兴劲儿甭提啦。这是我在北大,通过打工挣得第一笔钱。虽然抄写的时间不长,所得的数目也不多。但这次经历,却让我难以忘怀。

后来,囊中羞涩,我曾私下寄居过北大二教一处废弃不用的楼道间。这是一处名副其实的斗室,约有三四平米,只够放下一块床板,一张桌子。这里没有暖气,没有窗户,也没有电灯。蜗居在这里,听课之余,博览群书,撰写日记,即使墨水瓶墨汁结成冰,也没有放弃,理想在这里点燃。

随着,费用吃紧,生计成了当务之急。当时,二教附近,大兴土木,不少民工涌进了北大。为了找工作,我试着与农民工接触,一是体验生活,为自己创作积累素材,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打工机会。一位南方的农民工大哥,人很和善,我们交流后,他钦佩我,同情我,答应帮我介绍活。

北大二教旁的简易房,需要拆掉,他请示了工头,让我去帮忙,拆砖搬砖。一开始,我也有些迟疑,平时就在二教上课,老师与同学看到了,那多没面子啊。但一想到家里的父母,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酷暑严寒,辛勤劳作。26岁的自己,还不能自立,真是惭愧。

第二天早上,我爬上了墙头,开始忙活起来。农民出身的我,干点苦力,按说不是问题。但一刻不停地搬动红砖,没有戴手套,时间久了,手指很快起了血泡。想到父母,我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当天,我领到一二百元的报酬,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后来,我在北大任教的几位老乡的推荐下,我到北大出版社文史哲编辑部兼职,专门负责《全宋诗》的校对。这一份工作,对我来说是对口的。我从小喜欢乡土文化,酷爱家谱,对于古籍,情有独钟。经过北大的旁听,古文基础也有了较大提高。这份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不影响我旁听喜欢的课程。往往晚上与周末加班加点进行校对,平时挽起了书包走进北大课堂。这样半工半读的生活,又维持了大约一年半。当时校对,工资比较优裕,每月数千元的收入,让我有了积蓄,生活有了改观,逛书店跑书摊,那时我买的书也最多,一大摞一大摞的把新书、旧书抱回了家,堆满了出租屋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巢”。

那一段时间,我先后旁听了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院系的课程,虽然缺乏系统,但多少走马观花了解了一番。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北大教授们的治学路径与人格操守,有了深切的感受,让我受益终生。

坐在宽敞的书房中,在良好的环境下,从容的著书立说,不能不感激在北大游学时打下的扎实学术根基,更感谢那段打工的日子,磨炼了意志,成熟了心性。二十年的游学,终于熬成了学者,也出版了著作,并在京创办了京城游学堂与中华姓氏大讲堂,从事公益与文化事业。

一名青年农民,成为一名谱牒学者,不无玙北大打工的经历在京成家立业,爱我所爱,追求梦想,为了中国家谱文化的复兴事业,为了让中国家谱与家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国梦”,而竭尽绵薄之力!

北大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心灵归宿。秉承北大精神,敢于社会担当,勇于理性批判,承载使命,直道而行,为北大勇立潮头,而竭尽绵薄之力!  

(作者:柳哲)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