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正文
长征,一场精神力量创造的神话——读《长征》有感
发布时间:2016-08-23 信息来源 : 中国航天网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辉煌都来自背负着苍凉与沉重,历尽沧桑的一步步努力,用信仰战胜不可能,就如同82年前,中华大地上那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公元1000年至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部长长的悲怆而又雄壮的史诗,我从不敢说我能读懂它,但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我会反复阅读咀嚼。

“长征跨越了中国15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至18岁的战斗员至少占40%……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1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这是军旅作家,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先生撰写的《长征》序言中的一段,未及读完,我已是泪流满面。

历时六年,重走长征路,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王树增花了极大的心血精心打造了巨著《长征》。洋洋洒洒67万字,分十八章,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分别开始长征写起,最后到达陕北会师,记录了长征的整个过程。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王树增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回首历史,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认识角度,会对历史事件作出不同的解读。如果《长征》有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审视与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是崭新的,我力求让这本书相对客观、真实地还原发生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的长征的全貌。

“货郎带来的消息使那个蒙蒙细雨中的偏僻小镇一度陷入混乱之中,人们纷纷收拾起可以携带的财物逃进深山密林,只留下一条横贯小镇的空荡荡的街道。那个消息说:“赤匪来了。”

湿润的天地间只有细雨落入红土的沙沙声,寂静令进入小镇的年轻的红军官兵感到了一丝不安,他们沿着街道两侧的土墙停下了脚步。二十二岁的前卫营营长周仁杰在把这个空旷的小镇探视了一遍之后,站在镇口下意识地朝通往县城方向的土路看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从朦胧雨雾中突然闪现出的三个穿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跟着三个人身后的那条同样是土黄色的狗。”

这是《长征》吸引我的第二个与众不同之处:王树增利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还原了长征。他让情境立体起来,赋予人物鲜活的血肉,从而活了起来。这语言高度的文学性似乎散发着魔力,让读者身临其境。

这写实的手法,把长征历史上一场场战斗,一次次灵魂与肉体的挣扎,真真切切的告诉读者,让读者从中读出了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长征就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色大旗,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它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如今,仍然不断的有不同国家、民族、年龄的人,甘愿忍受疲顿之苦,重走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长征之途,正是为了能够重获这种信念的力量。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热津斯基走过长征路后说:“对崭露新头角的新中国来而言,长征的意义决不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深刻的多,它是国家统一的精神,它是克服落后东西必要的因素。”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主席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

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使得红军、共产党、中国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这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永恒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辉煌离不开这种力量。我想,王树增写作《长征》的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希望这种精能代代相传,让我中华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

合上书,再一次感受书籍沉甸甸的分量。轻轻抚摸着大红封面,厚重的手揉纸,摸上去凹凸有致,仿若崎岖不平的远征路途。

(作者:王霞)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