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一个碗放在一位师傅的抽屉里。这个碗已经用了20多年,白色的底,淡蓝色的碎花,不甚惊艳,表面的釉质已经有些脱落,略显斑驳,呈现出一种沧桑的岁月感。 它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不是被珍藏的“古董”,而是一个盛加班饭的器皿,它粘过粘粘的饭粒,装过千滋百味的汤汁,承受过筷子的触碰,忍受过调羹的轻敲,承载了这位师傅每天的辛劳与饱暖,连接着他的工作与生活。 这个碗默默无闻地陪伴着师傅加班,而他也把几十年的心血倾注在了“职业碗”中。 师傅是一名检验员,几十年如一日,认真细致、兢兢业业地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论周期有多紧,任务有多重,都能看到电装车间检验线上的他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眼神。把各种线路分开,再用专业仪器检测线路的各项指标,每一个小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几十年来,他用实际行动全力保障航天产品的高质量。 师傅所带的徒弟无数,如今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独当一面,这个碗里盛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多的是传承,是航天精神的发扬。 听说,瓷器出炉时是要经过特殊工具打磨的,碗不仅经受工具的打磨,还要被生活打磨,不管是美味佳肴还是残羹冷炙,总是碗先尝到它的滋味,油盐酱醋浸润着碗的纹理,以时间的流逝来造就一个耐人寻味的碗。 “职业碗”也是如此,难免会有磕磕碰碰,难免会有裂缝,难免会遭遇挫折,难免会有缺点,不管是装核桃一样的大事,还是装大米和水一样的小事,这都是一种承担,一种圆满。你盛进去什么,得到的就是什么,你用它装金豆银豆,碗也只是替你保管,你需要的时候,它会一粒不剩地给你。碗有着优美的弧度,那是一个无止尽的圆,承载着我们的梦想。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航天事业在迅猛地发展,为中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更是对航天人的激励。年轻的航天人接过那一个个用青春、热血与汗水铸就的碗,也接过了圆航天梦、中国梦的使命。 (作者:陈光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