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正文
小小年礼情意重
发布时间:2017-01-24 信息来源 : 中国航天网

“小小年礼情意重”,这是父母在过年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记得儿时的年过得寒酸,只因粮食吃紧、经济拮据、生活清苦。可是,父母咬咬牙,在给长辈拜年或晚辈来拜年时,坚持给年礼,以表达心意,美其名曰:礼轻情意重。年三十晚上吃完团年饭后,我和弟弟便给父母拜年,祝愿二老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开开心心、万事如意。瞅瞅我们认真的模样,父母感到十二分的满意和幸福,从裤包里摸出两角或一、两元钱塞给我们,权当压岁钱,也愿我们茁壮成长、以后有所出息。拿到这份年礼,我们激动极了,信誓旦旦地要听父母的话、做乖孩子、树立跃出农门的理想。见我们如此懂事,父母连连点头,欣慰不已。如果年三十晚上忘给压岁钱,父母一定会在初一早上补给,同样虔诚地祝福我们。享用到浓浓的父母之爱,我们还能说什没好呢,只任感动的情愫滋生并疯长。

有干儿、干女提着糖、酒、饼干之类的年礼来给父母拜年。父母以为这是人家的一片心意,便收下。喊坐,倒开水,煮汤圆、饭,炖、炒菜,抹桌,摆碗筷,倒酒,添饭,热情款待,忙得不亦乐乎,以不愧对晚辈的礼数。分别时,父母还会给晚辈一定数量的钱作为“打发钱”,若有土特产相送,又是一份别致的年礼。得到年礼的晚辈忙喊父母去耍,态度诚恳,喜气洋洋。父母答应着“要得”,说着“慢慢走”,极尽礼数之能事。一般情况下,打发了就不去了。当时没及时打发,过后就得去还礼,诠释礼尚往来的真谛。

其他晚辈也会来拜年,自然免不了送年礼。父母就一份份地放好,记清楚,不搞混淆。再巧妙地搭配,本着不将原年礼回送、免尴尬的原则,在春节期间亲自登门拜年,予以还礼。长辈带来鸡鸭蛋、大米、腊肉之类的小小年礼,最令晚辈们感激不已,把父母招待得周到、细致。

平辈的亲朋来家里拜年,照旧提来烟、酒、糖、罐头之类的年礼。父母在地坝边迎候着,叫亲朋“过年来耍一下就行,提啥东西嘛!”但人家已经提来,不可能叫人家提回去,何况是人家的小小心意,既然如此,就只得收下。来而不往非礼也。几天后,父母盘算着那年礼的价值,再略微增加一点,买好年礼去还礼。如果亲朋往父母衣包里塞的是钱当年礼,父母就懂得起,再适当添点数目予以还礼。

除此之外,父母对长辈送年礼最为上心。爷爷、奶奶、外公早在灾年就作古,只剩下外婆健在。父母商量好:每年初一都要到外婆家拜年,送年礼,以尽孝心。于是,年三十的晚上,父母就准备炕好的坐臀、宝肋等二十斤左右的腊肉以及酒糖等年礼,放于背篼内。初一烧香祭祖、燃放火炮后,父母便背着年礼,念着“甩手甩手走人户,没得朒朒吃萝卜”的俗语,带着我们步行三十里路到外婆家。外婆及舅舅、舅母热情欢迎,接受了年礼。歇一晚后,惦记着家里的活路或考虑到有客来,父母又带着我们返家,可谓风尘仆仆,劳累不已。然而,父母累并快乐着,只因为送去的小小年礼情意重,事情办了,心底就踏实。后来,家里养猪、鸡、鸭、牛、狗、猫等,需要留人在家,初一那天去外婆家送年礼的重任就由父母轮流负责,我们是必须去的。这一礼节约定俗成,一直坚持到现在,以后也不会间断。

长此以往,小小年礼营造了过年的氛围,饱含了深情厚谊,浓烈了亲情、友情,见证了岁月变迁与风土人情,为父母所推崇。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年礼也由送物演变成更多的送钱,以图轻省、方便。父母脑袋瓜子转得快,虽学会了与时俱进,却没有忘记兼顾着以米、肉、蛋、鸡、鸭之类土特产作为年礼,送给亲朋。二老认为:这更有味道,更有特色,更能表达心意。所以,就乐此不疲地践行。

俗话说:麻布口袋,一袋(代)传一袋(代)。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我们学会了在过年时为亲朋送年礼,祝福他们新春快乐、吉祥如意。在传统年礼的基础上,还以书信、电话、短信、微信、书刊、科技等方式作为年礼,送给亲朋。当收到礼尚往来的年礼时,我们的心境不由自主地愉悦开来,对父母的言传身教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父母教诲的感恩便不言而喻了。女儿或侄儿长大后,我们在过年时也时兴给他们压岁钱,还讲年礼的往事,教育他们懂得礼数、尊老爱幼、学会感恩,让小小年礼情意重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女儿或侄儿的小嘴不再撅得老高,反而不住地点头,我们分明看到了希冀,信心也就坚定起来。

转眼间,又过年了,父母又在老家念叨“小小年礼情意重”了,又该浓烈亲情和友情了。尽管我们在城里居住,也概莫能外。

(作者:何龙飞)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