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有记载:“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一只抖动着斑斓羽毛的禽鸟,在桑树巅鸣叫,在残月茅店中啼起,在小宅里闾间穿过,“一声啼散满天星”,“一唱雄鸡天下白”,“三声唤出扶桑日”。激昂嘹亮的鸡啼声,是光明来临的象征,因而也充满昂扬向上的情怀:“鸡鸣戒旦”,“闻鸡起舞”,“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鸡,自古有“德禽”的雅称,西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五》记述:“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这一只与“吉”谐音的文化鸡,在中国的文化史中啼声不息,能量十足。 战国时,食客的一声鸡叫,唤开函谷关的城门,救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一条小命,也引出了一个文化命题: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是孟尝君的成功的因素还是其失败缘故。 古人有鸡鸣上路的习俗,故鸡啼声也是离别的象征:“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鸣发黄山”,“鸡鸣赴建章”。鸡鸣声声中,多少征人与家眷泪别,多少旅人再踏上路途,多少友人相与挥别。 能啼叫的公鸡,性情刚猛,勇敢好斗,古代有许多诗文记述斗鸡的场面。赞叹声、叹息声中时代的风貌一页一页翻开。三国刘桢《斗鸡诗》中“丹鸡披华采,双距如锋芒”两句,传神地描摹出斗鸡的雄姿。北宋苏轼《食雉》诗中写道:“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是对雄鸡、勇猛而又美丽的战斗情状的赞美。“斗鸡平乐馆”,“斗鸡事万乘”!草根斗鸡,达贵官人斗鸡,皇上也斗鸡。斗鸡,是鸡的不幸,还是它们的宿命。 公鸡引吭高歌的形象昂扬,艺术表现上多用其作素材,如“金鸡报喜”的年画;武术中有“金鸡独立”的招数;公鸡勇敢,母鸡慈爱,小鸡憨态可鞠,“鸡王”李宪章的《百鸡图》洋溢和谐之美!歌手王蓉的神曲《小鸡小鸡》登上美国《洛杉矶周刊》“2014年全球十大最疯狂的音乐电视”榜,歌声颠覆性的采用了模仿鸡们的各种叫声,让人们心态放松,压力缓解,给人们带来了愉悦与惬意。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鸡,由于体形弱小,常作为能力弱小者的参照物。如“杀鸡儆猴”,“杀鸡焉用牛刀”,“手无擒鸡之力”。 鸡,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老百姓喜欢鸡,最大的原因是其与生活息息相关。鸡肉性温味甘,有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及强筋骨的功用。数千年来,鸡肉和鸡蛋,成为人们最普遍的营养来源,在人类的生存、健康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鸡,也成了平静生活的象征。日子安稳,村落之间“鸡犬相闻”;“故人具鸡黍,缴我至田家”,“百鸡宴”年年照办。生活动荡,“鸡惊禽失”,“家家鸡犬惊上屋”,“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鸡,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其美味! 《论语》中有“杀鸡为黍而食之”的语句。大文豪美食家苏轼曾愿“百钱得一双”,因其“新味时所佳”。像“设酒杀鸡为食”,”鸡黍事筵席”,“呼童烹鸡酌白酒”等与吃鸡有关的诗文不胜枚举。 鸡肉,鲜滑腻嫩,经名厨妙手烹制,白斩鸡、盐焗鸡、胡椒鸡、油炸鸡、啤酒鸡、葱油鸡、叫化鸡、沙姜鸡、口水鸡、椒麻鸡、花雕鸡、窑鸡、烧鸡、炖鸡……千种风情万般滋味。鸡,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感受。 鸡年来了,大家吉祥如意! (作者:陈群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