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京华时报记者走进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诞生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据了解,目前该集团公司研制的在轨航天器130余颗,到2020年,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 □故事 手摇计算机测算数据 航天五院不仅研制了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同时也是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颗商业出口卫星的诞生地。但是,在成立之初,确实困难重重。 据悉,1958年,中科院派出了由赵九章、钱骥等科学家组成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苏联“老大哥”那里考察卫星工作。但是,专家们在“老大哥”那里住了70天,连卫星影子都没看到。“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人造卫星,必须依靠自己。”当时他们发出了内心的声音。 1968年2月20日,经中央批准,“航天五院”正式成立。面对国外严密封锁,研制人员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是卫星样品也没见过,基本研制条件更不具备,手摇计算机成为设计人员眼中的宝贝,在纸上画图纸、爬格子成为设计师的必修课。 现如今,走进航天五院数字化协同设计中心,泛黄的图纸、笨重的三角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性能计算机。 湿毛巾替代防毒口罩 在46年前,研制生产条件非常恶劣。航天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讲述,当年“东方红一号”研制过程中,在给卫星的铝合金外壳蒙皮表面进行光亮阳极氧化处理时,正值寒冬,由于五院529厂厂房内不具备生产条件,大家便在冰天雪地里搭起一个小木棚,在里面挖了两个大坑,上面支起三个大铅槽,槽中放入硝酸溶液,下面用木柴烧。为了防止风沙弄脏电解液,他们就在木棚上盖上几片石棉瓦。 没有防毒口罩,他们就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做实验,实在憋不住了,就跑到棚子外面吸几口新鲜空气,又跑回棚里继续干。经过两个多月苦战,终于使蒙皮表面的辐射率和吸收率达到了规定技术要求。 □展望 空间站2022年建成 据航天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介绍,十三五期间,航天五院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今年将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明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前后,五院将完成研制和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将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2022年前后,五院将完成空间站建设,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 预计到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中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2022年前后,五院将完成并发射“巡天号”光学舱,功能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 而在探月工程方面,明年五院将完成“嫦娥五号”飞行器的研制和发射任务,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月球探测返回技术的国家。 发射成功率全球最高 据航天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卫星研制能力提升的同时,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已经进行了第226次飞行。前100次发射用时37年,而后100次仅用了7年的时间。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共完成86箭138星的宇航发射任务,较十一五翻了一番,发射成功率达97.7%,也创造了世界最高的发射成功率。年均宇航发射次数超过17次,而十三五,年均发射数量将达到30次左右。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民用产业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集团公司总收入和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今年,集团公司计划实施25次左右的宇航发射任务,这也将是我国年宇航发射次数首次突破20次。在今年的宇航发射任务中,有15次为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任务或首飞任务。(潘珊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