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子站  >  庆祝中国航天日专题  >  社会聚焦 > 正文
我们曾错过大海 请不要再忘却星辰
来源 : 军报记者微博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5日
 

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

曾经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错过了大海,人民海军经过67年的发展跨越,我们的航母、军舰、战机、潜艇,才从近海走向“深蓝”,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2016年4月17日,海军巡逻机紧急飞赴南沙永暑礁机场,将3名重病的工人同胞转运至海南三亚,无不证明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人民海军是海外游子最坚实的靠山。今天是首个中国航天日,我们请不要再忘却星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国务院日前批复: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为什么是这天?46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今天的我们,见证着中国航天60年的弯道超车!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中国航天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艰苦探索!现如今,中国航天已经能完成“一箭20星”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今年下半年,我国研制的新一代“大火箭”——长征五号计划首飞,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更令国人骄傲、自豪!

施图林格给修女回信时还附带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宇航员威廉·安德斯于1968年在月球轨道上拍摄的。

但是,在我们这么多可喜成果面前,总有人会问,“现在还有那么多贫困儿童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搞航天,和我有什么关系?”

正因为500年前我们的先人放弃了大海,才不能让100年后我们的后代埋怨我们当初放弃了星辰。

1970年,修女玛丽·尤肯达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博士写了一封信。信中,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你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施图林格很快给修女回了信,信中他首先讲了一个故事:

几百年前的德国,一个小镇上有一位伯爵。当时瘟疫席卷全国,心地善良的伯爵,将一大部分收入捐给了染病的穷人。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白天工作,晚上抽出几个小时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用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邀请这个怪人作为门客,让他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然而,穷人们得知伯爵在怪人身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苦,而你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怪人最终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传染病。

博士跟修女说: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凭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中国航天人在黄土窑洞里、在破旧庙宇中、在废弃牛棚内,将一套套工程图纸绘制出来。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如今,航天发展带来的成果已经惠及全体国人,气象卫星、广播通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通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航天育种,复合材料……航天带来的便利已经和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1955年10月28日,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博士(左)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前来迎接。

我们在航天上的花费算多的么?即使是今天,中国在航天的经费也是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在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如此说,并认为美国同行的分析有一定的准确性:中国的预算是美国的1/10左右。

1990年4月7日,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今天,中国航天日,让我们感恩前辈。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际局势极为紧张,中国周边战火不断,老百姓还没能吃饱肚子,能用在航天上的经费少之又少。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顶住国外技术封锁的压力,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筚路蓝缕无私奉献,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稳的质量,在浩瀚宇宙中蹚出了一条中国之路。正如一位航天老专家所说:“我们是用修14公里高速公路的钱,修了一条38万公里长的奔月之路。”

“前路还长,远处青山无数。”中国航天要追赶的路还很长,在路上不骄傲自满,也无须妄自菲薄,要做的就是跟困难“死磕”。对于在艰苦卓绝中奋力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事业,不妨少些苛责,多些理解和鼓励。

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