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航天日”院士专家座谈会侧记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梦的阐述,也是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然而,建设航天强国之路该如何走?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3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为航天强国建设建言献策。那些真知灼见可用四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关键词一:原始创新 经过60年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总结过往,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和自主创新精神,建设航天强国就要进一步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看来,在新时期,创新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航天特别重视创新,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是要建设航天强国,必须要加强原始创新。” 为此,他提出多点建议,包括加强基础技术和前沿性的技术攻关,以重大工程和专项为抓手,推动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认为,重视原始创新、基础创新要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原始创新是要做全人类没做过的事情,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对失败有一定的包容机制,才能激发创新活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院士从高校角度谈了对创新的认识,并指出要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多学科优势,推动航天的原始创新,推动前沿性技术发展。 关键词二:航天精神 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指出,航天精神产生于航天事业60年发展实践,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思想保障,建设航天强国必须要传承航天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则认为,建设航天强国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用航天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才队伍。 那么如何才能推动航天精神的传承?戚发轫认为,新一代航天人要牢记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发展史。“航天事业起步时,老一辈航天人能克服各种困难,就是因为秉承‘国家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都是小事’的理念,这样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要传承下去。” 座谈会中唯一一位女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指出,传承航天精神,就是要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战略思维,传承老一辈航天人有胆有识的创新智慧和直面挑战的勇气,传承老一代航天人的危机意识和自强自信。 而周玉表示,要在高校加强航天精神传播,以航天精神武装航天后备人才。 关键词三:基础研究 栾恩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建设,增加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十三五规划已经下发,航天工程任务很繁重,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重大工程要靠基础能力保障。只有不断增强基础能力,才能应对未来更复杂、要求更高的工程。” 栾恩杰以航天控制系统和惯性器件为例进行了具体阐述。“以前我们是从总体需求的角度去发展控制系统,未来我们要推动控制系统主动发展,不断增强自主控制能力。要做好控制系统以及基础的网络技术和元器件技术的发展规划,而不仅仅是工程规划和任务规划。” 加强基础研究也是孙家栋提出的建议之一。他认为,要加强基础器件、新材料的机理性研究,从而实现基础器件和新材料的自力更生。 关键词四:应用拓展 座谈会中,多位院士指出要进一步拓展航天应用,让老百姓享受到航天技术发展的实惠。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直截了当地指出,目前中国航天的应用还不够。“巴西卫星发射能力有限,但是人家先把卫星应用开发出来了。中国航天要想提升效益,就要加强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指出,航天人不仅要为保卫国家安全作贡献,还应当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作贡献。“航天产品有些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有些还需要大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贡献。” 如何更好地推进航天技术应用?王礼恒认为,要不断加大卫星的开发利用,完善卫星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还要抓住军民融合大潮,充分利用好这个政策机遇,推动航天技术转化应用。 孙家栋则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航天与地面信息的应用结合,推动航天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魏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