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魏强: 低头实干 抬头“迎战”

发布时间 : 2016-06-02      来源:中国航天报  

魏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多“高大上”,即使是他成为了10个卫星型号的掌门人。

“我们其实和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一样,没有什么神秘。”魏强说,虽然他所从事的航天工作充满着高科技元素,但并不是遥不可及,引领他和团队走向成功的始终是那颗敬畏之心。

今年年初,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表彰大会上,五院通讯卫星事业部的魏强身披火红绶带登上领奖台,接过“航天功勋奖”获奖证书,然后郑重转身,合影。

这位“两总”一如既往低调地接受了集团公司的至高荣誉。

在荣誉面前,工作了30年的魏强一直保持着平和低调的心态,他坚持认为,“其实很多人贡献很大,我只是比较幸运。”

魏强说,这与他几十年从事卫星研制工作有关,“干航天要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保持着那份虔诚的态度,注重实干,不要总想着荣誉和成功。”

事实上,魏强30年来一直在践行着他的这种实干理念。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很难把魏强仅仅与某一个卫星型号相联系,他凭借“实干家”的作风让自己在通信卫星研制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通信卫星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魏强成功主持开发了东四增强型平台,平台能力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作为东四平台长寿命可靠性增长专项总设计师,魏强带领团队突破了74项关键技术,彻底解决了一系列关键单机深层次的技术问题,使商业卫星保险费率降至7%左右。

……

一项项成果证明了魏强的努力,见证了他实干的收获。在常人看来,其中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都需要极大的耐力和坚韧,而且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了不起的事情。对于魏强来说,他只是觉得“每一项挑战都有办法解决”,“一点一点干,别着急”,干成这些工作都是“水到渠成”。

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高大上”,即使他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成为10个卫星型号的掌门人,送几十颗卫星上天,带领团队创造过我国卫星领域无数个第一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其实每一个实干家都会面临挑战和信念的抉择。魏强作为很多卫星型号的掌舵人,这样的经历就更多。

中星10号卫星研制时,两个阀门的“举一反三”工作使卫星进场准备周期显得格外紧迫。为保证发射计划完成,这颗卫星在发射场工作的时间被压缩至33天。

就在卫星总装工作进入整理阶段时,蓄电池又出现了异常。后方迅速组织专家进行问题“归零”评审,试验队员们根据评审结果夜以继日地完成蓄电池的调试更换准备。

重压之下,无路可走,唯有迎难而上。在那段日子里,只要卫星所在的总装大厅里有人,那肯定就有魏强。困了,他就在协调间里打个盹,不困就接着干。经过6天6夜的顽强奋战,卫星问题得以解决。

本来就紧迫的33天时间又被再次“压缩”。为了保证发射任务如期执行,魏强带领试验队员们把计划实施精确到每分钟,并行开展工作。最终,卫星成功翱翔宇宙。

对于魏强来说,无论自己负责哪个领域的工作,来自各方的挑战与压力一直伴随其左右。最近一次来自30个月前,是他在带领团队攻克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中遇到的。在研制过程中,卫星天线数量多、功率要求大、载荷要求指标高等难题接连出现。同时,卫星重要进口部件推迟交付、个别引进部件出现质量差错,一个个问题为魏强和团队成员们设置了重重难关。

魏强带着团队成员们连续40周与外方进行电话会议,连续50周对集团公司进行专项周报,连续5个月加班工作……最终,一系列实干出来的“数字”推动我国通信卫星创造了走入欧洲市场的历史。

“中国航天事业都是在攻坚克难中走过来的,没有实干不会有今天。”魏强说,这是航天工作的职业特性决定的,因为他和很多同事都是这样“战斗”的。

谁也没想过魏强会子承父业,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奇妙,魏强成长的轨迹慢慢向航天靠拢。

魏强成为一名航天人,进而成为型号“两总”,除了自己努力的原因,还有一种与航天微妙的缘分。

魏强的父亲也是一名航天工作者。但是在魏强的记忆里,父亲从未讲过航天的知识或故事,家里人也很少谈论父亲的工作,谁也没想过魏强会子承父业。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奇妙,魏强成长的轨迹慢慢向航天靠拢。

读高中时,魏强因为一次路过海淀邮局看到了《航空知识》杂志,并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对航空产生了兴趣,高考索性填报了北京航空学院,系统学习了机械制造工程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

大学毕业,魏强面临选择。虽然他原本想进入“航空”,却机缘巧合地进入了“航天”。

青年时代的魏强在当时有一个执念,进航天单位一定要做具体的产品或部件的设计生产工作,“不然那有什么意思”。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魏强的计划进行,“组织分配”的那个年代让魏强进了501所(现在的五院总体部),搞起了卫星总体设计工作。

魏强当时“懵”了。“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问号在他脑中悬了好几年。

“后来,想不明白索性不想了。太费脑子。”魏强说,当时他先是抱着“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去适应工作,但是后来慢慢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搞卫星实在是太难了,但就是这种挑战吸引了我。”

就这样,魏强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干起,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两总”,之后,他将自己的职业之路走得扎扎实实、坦坦荡荡。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进步,让曾经也是航天人的父亲由衷地为魏强感到骄傲。

在“误闯”进来的这个领域,魏强干得风生水起:中星10号卫星项目首次开创我国通信卫星国际化合作新模式;巴基斯坦1R通信卫星成为我国首颗向亚洲用户以在轨交付方式出口的卫星;中星11号卫星成为我国自主研制转发器数量最多的通信卫星;亚太九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运营商出口;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使我国通信卫星出口首次敲开欧洲大门……

通信卫星事业部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王益红从魏强的脸上总能看到阳光。“那可能是一种正能量吧。”王益红说,魏强总能给人带来勇气和决心。

卫星,尤其是从上世纪末我国才正式起步的通信卫星在研制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阻力。不过魏强,这位“强势的管理者”用他思想的尖刀一直打磨着困难的棱角。

2010年,中星10号通信卫星进入研制阶段。与之前我国研制的通信卫星不同的是,这颗卫星采用从法国整体引进有效载荷的新型商业合作模式。

让魏强有些“触及神经”的是,法国研制的这颗卫星有效载荷电缆走向极其整齐,电缆长度控制极为精准。原来,中星10号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线缆的布局是通过三维软件设计再投入生产的。

而在当时,我国通信卫星线路设计主要应用二维图纸设计,工人对照设计师所画图纸进行线路布局。用二维图纸设计卫星线路的劣势是,最后线路成型与最初设计存在“两张皮”的情况,成型很难精准。

“数字化制造一定是卫星研制的大方向。”魏强谋划着通信卫星研制的未来,并决定从自己负责的卫星型号开始,率先引进数字化三维技术。

不过这种改变的来临,还是让很多人不太适应。王益红就是其中一个。他说:“引进数字化三维技术,使我们设计师的工作量加大一倍。而且我们承担的责任更重了。”

不仅如此,这种改变对总装工人技能要求更加苛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工人们对照纸质图进行操作的工作习惯。“同时,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也会造成项目管理风险加大。”

但魏强对这种改变秉持的坚定意念是:“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应用后,卫星硬件研制周期至少可以缩短一半,成本也会降低,零部件设计、安装也可以变得非常精准。”

魏强开始极力说服团队成员,而后与设计师们进行辩论,最后干脆强制队员们采用这种设计方法。

五院通信卫星副总指挥刘闯斌和魏强共事很多年。他记得在推行数字化三维技术时,魏强的态度是“铁了心”的坚决。

现在团队成员们再回过头去看当时魏强作出的决定,都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因为数字化三维技术的引进虽然在当时让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这种技术让研制者们在减少工作量的基础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并极大地保证了卫星品质。

魏强的这种坚持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去年,五院开始正式启动“宇航制造工程”,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技术与航天器研制的融合式发展。

在创新上的执拗,让魏强带领队员在我国通信卫星研制上屡创先河。

鑫诺5号成为我国整星输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中星11号是我国自研民商用卫星中载荷效率最高的通信卫星;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亚太九号是目前我国转发器通道最多、有效载荷重量最大的通信卫星……

即使他成为我国卫星研制领域首屈一指的“大拿”,成为无数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偶像,他也从不掩饰内心的欣喜或悲伤,只管尽情地大开大合。

午后,嫩绿的树枝映衬着暖阳。魏强正在主持一场会议,隔着门也能听到他的大嗓门,时而爽朗大笑,时而有些急躁,每一个分贝中都充斥着生命的张力。

在同事们的眼中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魏强,“是人不是神”,从不扭捏做作。

魏强活得实在,他喜欢把繁忙的生活中仅有的一点兴趣爱好和同事们分享。以至于现在,几乎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同事都知道他的三大爱好:踢球、摄影、唱歌。

魏强爱踢足球,即使现在已年过50岁,他也保持着只要工作抽得开身每周一场球赛的频率。而且魏强永远只踢前锋的位置,因为他觉得踢这个位置最刺激,最有挑战性。

他享受把球踢进对方球门那一瞬间的感觉,那种“带劲儿”不亚于在型号研制过程中一个技术难点被成功突破。他说:“足球讲究配合,和卫星项目一样,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晶。”

每当成功射门,他都会像一个孩子似的欢呼雀跃。

魏强在他工作30年中只休过一次年假,他也愿意把这次假期用在与爱人开着越野车狂奔去西藏的路上。沿途历经颠簸与坎坷,甚至汽车轮胎被扎得报废。但魏强想到的是,在工作中何尝不是这样,历经波折才能见到最美的风景,前景光明何惧坎坷。

去年中秋节,魏强率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备战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工作。在试验队的联欢会上,曾经获得过“航空航天工业部十大歌手”称号的魏强再一次唱起了歌曲《母亲》。“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现场的每个人都被他感动,大家知道,魏强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与母亲聚少离多。此时,在满怀感恩与愧疚的魏强——这条东北汉子的脸上,晶莹泪花润湿了眼眶。

这就是魏强,即使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卫星研制领域首屈一指的“大拿”,成为无数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偶像,但是他从不掩饰内心的欣喜或悲伤,只管尽情地大开大合。

魏强不喜欢用大词,使命、理想、责任等字眼从来不被他用于描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因为他觉得研制卫星只是自己的一份工作,只不过这份工作需要他尽可能地付出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干航天就要活得真实,不能脚踩土地就不能畅想太空。”魏强说。的确,研制通信卫星这份工作已经紧紧地和他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了,谁也不能分割。(姚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