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高英新:“小书生”扛起大梦想

发布时间 : 2016-05-24      来源:中国航天报  

高英新,个头不足1米7,体重不到65公斤,瘦削的脸颊上配着一幅深度近视镜。很多人都无法把这个文弱书生的形象与“引领中国绿色环保柔印产业的先锋”和“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的技术权威”这样的头衔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大梦想——在不久的将来,要让中国乐凯华光的柔性树脂版和世界巨头杜邦、富林特三分天下。

洗澡时破解技术难题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柔版研发及产业化没有实质性进展。

2004年,32岁的高英新接下柔性树脂版研发工作。“当时,柔性树脂版是什么,我都一无所知。”他从头学起,首先梳理研发思路,搭建柔性树脂版配方平台,研究行业现状和技术发展方向等。

花了7个月,踏踏实实读完了500余篇相关专利文献后,他对柔性树脂版有了初步认识。2005年3月,高英新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设计柔性树脂版,经过大量努力,他带领团队找到了入门级的柔性树脂版弹性体配方,迈出了柔性树脂版研发最关键的一步。

在研发过程中,上膜剥离一直是一个难题。突破这一难题就要找到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聚合物,为此,高英新想尽了各种方法,尝试了各种思路。

一次洗澡时,他突然有了灵感——头发既亲水又亲油,那么洗发液中肯定含有类似组分。他匆忙穿上衣服,带上洗发液奔赴实验室进行测试,不出所料,他从中找到了两亲性聚合物成分,成功解决了上膜剥离难题。

生产出国内首张柔性树脂版

在柔版配方研发有了实质性突破后,高英新参与了柔版工程化进程。2007年,团队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连续挤出法柔性树脂版生产中试线,这条中试线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柔性树脂版。

有了这条中试生产线后,柔版配方试验和工程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中试线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接受订单生产。2010年,乐凯华光依靠自有创新技术,在华光园区建成了从配方到工艺装备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线。6年的时间,高英新和柔版项目部同仁一道,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而他们开发的这条生产线从生产传统柔性树脂版到数码柔版,先后创了中国多个第一。

在研制数码柔版的那些日子里,高英新和团队不分昼夜的加班;配料时,他常常是一脸“炭黑”,同事们戏笑他为黑脸包公;生产时,高英新和团队成员们忍受着90℃的高温,在2015年底克服了数码柔版的生产瓶颈,数码版生产实现批量供应市场。在几年间,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量从不足5%迅速提升到40%,还实现了出口美国、韩国、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谈到接下来的工作时,如今已是乐凯华光所长的高英新说道:“研发任务很重,多个项目已经立项筹划,我们要干的事情很多,离梦想也越来越近。”(葛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