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金良:人虽退休,但心不休发布时间 : 2016-05-20
来源:中国航天报
张金良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29厂的一位普通航天人,作为航天大家庭中的一颗“螺丝钉”,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又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航天人,与我国航天事业同龄,在加工过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结构件的老设备前默默耕耘了20载。 不久前,他退休了,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深深眷恋离开了工作岗位。 张师傅离岗前最后1小时的影像,折射出了航天系统内千千万万位离退休职工“离岗不离心”的航天情缘。 今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张金良60岁。60岁的张师傅马上就要退休了。 4月13日16点,距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29厂下班还有整整1个小时的时间。张师傅要在这1个小时的时间里站好最后一班岗。 被529厂评为“功勋设备”的端面车床如同过去50年一样,勤奋地运转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结构件,就是用它加工出来的。铝屑一丝一丝被锋利的刀具刮出,百余斤重、几十厘米厚的铝块最后将成为航天器上几斤重、几毫米厚的框体结构,起到连接固定作用。 这里是张师傅的工作“阵地”,他与这台机床相伴了整整20年。 如果按这台机器每年可以生产60件产品计算,在这20年中,经过张师傅之手生产出来的航天器零部件至少有1200件。 这些产品分布在很多“知名”的航天器上,例如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等。 产品继续在端面机床上加工着,铝屑飞溅。张师傅下意识地看看手表——16点18分。“还有42分钟。”张师傅呢喃着,语气中流露些许不舍。 是啊,张师傅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离开航天工作第一线。 张师傅手持工作证,证件破旧的保护套折射出岁月的年轮,照片中年轻的面孔与他当前多了些皱纹的脸形成鲜明的对比。 张师傅坚守在岗位,轻车熟路地操作机床。 张师傅细心地擦拭“功勋设备”。 从以上4张图片可以看出,在与这台机器相伴20年后,张师傅的手变得有些粗糙,手心上的老茧见证着他的峥嵘岁月。 自1984年正式进入航天以来,时光流转的速度超乎了张师傅的想象。他还记得第一次亲手把金属坯料送上加工设备的情景,他还记得第一个夹杂着自己汗水的航天器成功飞天的那一刻,他还记得第一次因为出色的表现赢得他人赞许的心情……工作中有太多的第一次让他终生难忘。 张师傅曾经把每一天都当作是退休前的最后一天来过,尽最大努力让手中的产品不出现任何瑕疵,没想到退休前的这最后一天就这样悄悄来临了。 张师傅在这台半自动化的端面机床上卸下他的最后一件“作品”,用陪伴他20多年的一把卡尺测量产品的精度。经验告诉他,这又将是一件合格的产品,用在未来的航天器上“100%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即便是最后1个小时,张师傅仍然在认真工作。 因为善于钻研,张师傅在过去的20年中,凭借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已经十余次改进航天器框类零部件的加工方法。为了研制出适合精准打磨神舟飞船等航天器部件的刀具,张师傅进行过数百次的试验。每次试验,他都会将金属刀具在砂轮上细细刃磨,这么多年磨平了的砂轮都不知有多少个。 临近下班点,同事们来为张师傅送行。没有热烈的场面,张师傅和他们用深深的拥抱来让彼此感受那份相处多年的“战友情”。同事们为张师傅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剃须刀,刀柄上用激光刻下了两行字:“汗水欢颜,携手度风雨时光;春华秋实,享天伦安康快乐”。他们希望张师傅用这把剃须刀将自己收拾得更加年轻,走向一段崭新的生活。 车间同事送上礼物,与张师傅依依惜别。 时间的指针还是指到了17点。今天难得不用加班,张师傅像过往20年的每一天一样,下班前的最后一件工作就是拿出干净的纱布,在这台已经清晰地透露出岁月感的车床表面静静地、一点一点地擦摸着,眼神中渗透出浓浓的熟识。 在张师傅和同事的精心呵护下,这台机床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它的加工精度极高,一点也不输于宽敞明亮的厂房中那些现代化的数控车床。这台机床就像张师傅一样,虽然在529厂“在役”队伍中属于“高龄”,但仍勤勤恳恳,躬耕不辍。 工作了几十年,张师傅从来没有离开过生产一线,他说自己感到很知足。他经常对别人说,做一个“普通航天人”挺好的。 “我从来不把理想放得那么大。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在哪里生长就要在哪里扎根。”“干自己热爱的一份事业就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杰出的领军人物,也离不开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我就想把‘普通人’当到极致。”张师傅的这些话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即将接替他岗位的徒弟孙鹏。 张师傅最后一次换下工作服,并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入衣柜中。 从明天开始,“普通航天人”张师傅就真的退休了。不过他说,他会和许多退休的航天人一样,“对于航天事业的热情永不退休”。 张师傅用手轻轻掸掸衣服,转身再次凝视他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笑了。(宿东/摄 姚天宇 薛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