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王成龙:航天创客 玩转创新

发布时间 : 2016-05-05      来源:中国航天报  

王成龙向同事们介绍创新成果

创客之名译自英文“maker”,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692厂204车间杨尹渝班组职工王成龙就是航天系统内的一名年轻创客。

王成龙的祖父母在692厂工作至退休,父亲是工厂公认的机加能手、高级技师。作为一名“航三代”,王成龙很小就对机械加工产生了兴趣。有偶然机会进车间时,他就好奇地看着父亲和工友们认真地磨刀、熟练地操控着庞大的机床。一件件奇形怪状的零件像变魔术似的生产出来,精致锃亮的钢铁零件和机油的特殊气味对于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毕业后,他回到从小生活的工厂,在204车间装配钳工班从事火箭、机构类“大块头”产品的装配工作。

让人上瘾的创新

为提升产品的装配效率,工厂大力提倡创新思维。王成龙内心也开始想:“哪天咱也弄个创新项目!”

有一天,王成龙在工作时注意到,使用刀片划开绝缘胶皮时刀锋很容易变钝。于是他就在工作台上加个垫子使刀片磨损减慢,效果不错。他立刻喜滋滋地上报了创新项目。虽然项目最终没获奖,但王成龙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做个大创新。”

机械起爆器是某型飞机的关键零部件,工艺文件要求在装配过程中必须严格进行5次内部机构打火销的拉拔打开和压装复位验证磨合。一直以来,磨合装配完全由手工进行拉拔和复位,动作费力费时、一致性差,容易造成零件损坏和外观划伤。

问题所在之地就是创新诞生之地。王成龙和同事们开始想办法。通过对产品原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的分析,王成龙结合自己机械加工的知识积累,设计制作了一台手扳式压力机。但一开始设备不够简单,他不满意:“苹果的数码产品为什么有那么多粉丝?就是因为它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嘛!”

后来,王成龙又经过几次反复设计制作与试验调试,终于制作出一台机械起爆器磨合专用设备。该设备操作简单,经过数十个批次、千余发的产品装配磨合实际使用验证,装配质量合格达100%,同时提高工作效率6倍。该创新项目在204车间被评为创新一等奖。2015年,他又凭借另一创新项目“激光防护镜改进”在工厂安全正能量的评比中一举夺魁。

在创新的过程中,王成龙就像一条入海的小白龙,信心渐增。

阁楼里的“小车间”

2015年,王成龙调入国家级技能大师杨尹渝工作室,担任生产小组长。每当班上生产出现效率不高的情况时,杨尹渝就会对王成龙说:“想想办法噻!”之后不用多久,一份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摆在了大家面前。

方案来自王成龙自己的小天地。王成龙家住顶楼,层高6米。装修时,他请人做了个小阁楼。那里是创客小王的创新发源地。10平方米大小的天地里,小型的车床、铣床、磨床、刻字机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个小型的加工中心。就是在这个阁楼“小车间”里,王成龙“鼓捣”制造出了电起爆器短路件自动绕线机等一系列可用于工作的创新“小玩意儿”,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分享是杨尹渝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大特色。王成龙也乐于在班组内同工友们分享他的灵感来源和创新心得。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杨尹渝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同地方大专院校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利用大专院校的智力资源充实工人们的理论基础,争取在工作实践中结出更多有质量的、能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成果。(杨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