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源:做航天国际化征程中的多面手发布时间 : 2016-05-05
来源:中国航天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美洲部负责人司源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张“世界海运交通图”。这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除了清楚地标注着中英文双语对照的世界政区外,还有全球主要海运航线和海上风暴活跃区域。“美洲在这张图两侧都有出现,对于考虑美洲的业务更方便。”他笑着说。 航天国际市场的开疆拓土难度较大。作为公司目前最年轻的部门负责人,38岁的司源深知长城公司在航天国际化事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善于学习 厚积薄发 司源2004年进入一院12所工作,从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工作。通过控制系统这张“神经网络”,他对整个运载火箭系统有了清楚的了解。 “那是段美好而重要的时光。在重点实验室,同事们每周六都会自觉到办公室,总结梳理本周工作情况,中午大家一起吃饭,边吃边探讨问题,共同成长。”司源回忆说,在工作初期积累的很多经验,包括对院所整体情况的了解,对其后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善于学习的司源,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不断向身边人取经。“我刚参加工作时,所里有很多返聘的老同志。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特别喜欢听老同志讲故事,跟他们能学到不少。”司源说。 2006年,司源正式加入长城公司。当时,有人说他傻,因为长城公司当时项目不多,收入不如院所。大家说他是“从米箩跳入了糠箩”。 “我们国家的整体形势很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的宇航产品没有理由不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我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只不过我们需要更多担当。”司源说,自己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长城公司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员工,经过10余年航天战线上不同岗位的磨砺,才对火箭的整体系统较为熟悉,掌握了星箭接口协调的各种细节和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自2007年以来,司源先后负责执行印度尼西亚帕拉帕-D通信卫星、欧洲通信卫星公司W3C卫星、亚太7号、中星12号和土库曼斯坦通信卫星等多个发射服务项目。在国际项目执行中,他善于思考总结,不断吸收着国际先进经验。 不仅如此,司源常年保持“不放松”的学习习惯。即使离开了工程技术岗位,他仍对火箭和卫星的技术领域保持着敏锐关注,在工作中除了补齐了自己在法律、财金和经贸等方面的短板外,还学到了更多火箭和卫星方面的知识及国际同行们的组织管理方式等。 从2009年起,司源开始担任分管业务的管理者,并逐渐开始全面负责部门项目执行工作的开展。司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专业的工作习惯,不仅提高了办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更使其团队形成了条理清晰的项目执行风格。 尽职尽责 有口皆碑 在长城公司,司源的业务能力和人格魅力有口皆碑。工作中司源坚持快速反应、迅速协调的原则,强调对外提供文件和信息的准确性。 “如果有投标,我们会认真研究投标文件,并把所有关键点列出来,然后跟院所的同事开会讨论。”司源坦言,这个阶段会比较辛苦。前年筹备一颗外星的投标工作,司源和整个团队基本在连轴转,连周末的夜里都要赶工。 工作强度大的时候,长城公司的跨国电话会议不断。“跟欧洲的电话会议,时差问题还比较好应对,只有6~7个小时,美洲基本就是12小时的时差,‘黑白颠倒’是常有的事儿。”司源说。 2009年~2010年投标土耳其GK-2卫星发射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复杂的技术细节谈判曾让整个团队着急。司源当时不仅只身远赴土耳其进行最终投标宣讲,还协调八院专家与土方召开多次电话会议,通过担任翻译、技术协调等多种角色,沟通解决了包括星箭载荷耦合分析等方面遇到的多个难题,保证了投标的顺利完成,并再次成功中标。 一个项目基本上需要‘拱’三四年,涉及技术领域、融资方案、合同条款条件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自2009年开始,司源多次前往发射场全面负责国际商业发射项目的发射前协调,几乎将在发射场的所有时间用于工作。2010年,司源的女儿诞生,他却没有因女儿的出世额外休过假。父亲在2012年因突发心梗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出差在外的司源在踏上返京航班前,仍能冷静、妥善地处理好与外方的有关协调工作。 妥善处理和协调解决国内外、客户与分包商等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商业航天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在欧洲通信卫星公司W3C卫星发射服务项目执行过程中,面对发射前其他型号火箭飞行失利的情况,司源积极回答客户以及国际保险界的有关问题,确保卫星及时到场,项目按既定计划执行。 司源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同事,为年轻员工树立了职业新标准。今年年初,伴随长城公司业务部门改革,司源被提拔为最年轻的部门领导。“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客户在哪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但我们更要清楚自己的产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掌握市场的动向。二者缺一不可。” 谈到未来愿景,自我评价比较“轴”的司源笑着说:“希望大家都比我强,这样活儿就好干了!”(陈龙 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