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卢启强:靠新思路延续荣耀

发布时间 : 2016-04-08      来源:中国航天报  

深夜12点,墙上挂钟嘀嗒转动着。现年40岁的卢启强躺在床上,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7102厂第一事业部副部长兼总装车间主任的他,正考虑着如何完成上级下达的超出总装车间生产能力一倍有余的某型号生产任务。

借着窗外微弱的路灯光线,望着灰白的天花板,卢启强脑海中一幅幅生产排布方案闪过,一种新的总装“模块化”生产模式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雏形,一种新的“可视化”装配作业书的工艺文件构想也准备推行实施……

“模块化”打破生产瓶颈

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出之前,卢启强主动与计划调度、工艺、一线骨干等分别沟通交流。

每天,他都在大脑中高速计算着各种可行的解决途径,并找相关人员进行探讨,最终正式提出由部段垂直装配、水平对接和出厂测试三个模块构成的新模块化生产组织模式,在用户代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车间团队共同推进实施。

通过2015年该型号批生产验证,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具有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责任明确到个人和规范化管理的三大优点。

总装车间通过模块化成组生产组织模式,打破了该厂总装测试生产进度受零部件齐套影响的被动局面,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量,刷新了该厂建厂以来型号当年装测数量的新纪录。

让工艺精细化真正落地

从事型号工艺管理工作的卢启强,在实际工作中敏锐地发现工艺不够精细化往往是造成产品批产问题的主要原因。

他组织工艺人员进行讨论,参考其他院厂的工艺方式,提出了一种适合总装特点,集图片、文字为一体并更加细化要点控制措施的新《装配作业书》构想,并将这一构想在2015年的某型号批产中进行验证。

为将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卢启强每天坚持“重点工序必到场,重点状态必确认”的工作准则。在他的感染下, “节奏大师”郭毅、“刘一刀”刘俊飞等一大批优秀的计划调度、一线员工等人才快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的格言一直激励着卢启强。如今,“十三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卢启强和他的团队在新的任务和挑战面前,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与常年扎根在大巴山深处的“八百壮士”一起,用三线航天人的创新和无悔付出,延续荣耀。(黄凤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