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张炜:航天老兵四十载奉献路

发布时间 : 2016-04-06      来源:中国航天报  

张炜(图中后者)与同事研讨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

2014年初,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13所/230厂迈出改革重组步伐的关键时刻,具有丰富的基层科研生产管理经验、年近58岁的张炜临危受命,转战惯性器件精密制造战场,兼任精密制造车间主任,扛起了特种材料精密加工和数字化生产线建设的大旗。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张炜带领车间全体职工戮力鏖战、奋力拼搏,促使国内唯一的某特殊材料自动化生产线惊艳亮相。在即将告别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时,张炜用实际行动,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又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思路决定出路

13所所长/230厂厂长王巍院士曾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促进航天智能制造与超精密制造技术发展,提升航天产品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制造水平。这是13所/230厂看齐“中国制造2025”发出的强烈信号,也体现了所厂提升高精度惯性产品研制能力的坚强决心。

近年来,航天型号任务十分饱满,产品需求量逐年递增,生产压力也愈来愈大。

因此,负责该项目的张炜自上任之初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实现批产、量产?如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几轮研讨调研结束,张炜带领车间领导班子统一了认识:传统的生产过程过多依赖操作者的技能,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量产,就应实现生产自动化,进而实现柔性制造。

在寻找合作方、进行深入沟通的过程中,张炜结合车间生产实际,在合作方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大胆提出将国内外制造自动化应用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柔性定位系统与MES系统相融合的想法。

3个月的时间里,特材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机床型号、检测设备、清洗方法、加工工序、数控程序设计等各种细节一一被敲定,生产线安装调试周期和培训计划也逐步确定下来。

2015年9月,特材智能制造生产线进入现场安装调试阶段。张炜要求生产线的工艺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全程参与,并全程留存影像资料,不放过任何细节。他自己更是全程现场指挥,无论是晚上还是周末,都和大家共同坚守,一起拆解包装、打桩、吊装机床、调试设备,并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作业。

精密制造车间的工友们常常感叹:“张总工作起来就像个小伙子!”这不仅因为他总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更因为他始终保持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具有求新求变的意识和勇气。

2015年底,特材智能制造生产线一期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并投产试运行,该生产线可实现特材零件半精加智能化生产,将极大地提升车间产能。该生产线现代化的科技含量和工业美感,获得了专程参观改革重组建设发展的领导专家们的频频称赞。目前,生产线二期工程也逐步进入建设阶段。

培养现代航天工匠

两会上,“工匠精神”成为热词。而在这之前,张炜就一直坚持:“精密制造车间也要树立起自己的‘工匠精神’。这就是品质精神、精益精神和创新精神三者合一。”

车间一方面采用老带小、传帮带的师徒制,新毕业的大学生先向车间高级技师学习技能,再将其应用于智能制造生产线中,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使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另一方面,车间致力于与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校合作,强化工艺人员操作技能。

联系学校、争取经费、在紧张的生产任务中协调安排培训时间……张炜尽力为车间的年轻职工创造条件,并鼓励大家“不浮躁”、“要坚持”,以大师为目标。

由于年龄原因,2016年初,张炜不再担任原有的领导职务,但作为顾问,他仍然经常参加车间的重要会议,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如今,“张总”变成了张炜,卸下压力的同时,这位航天老兵把接力棒放心地传给他的团队和年轻的同事们,就像自己当年从前辈手中接过时一样。(王长青 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