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波兰:把项目雕成艺术品发布时间 : 2016-03-09
来源:中国航天报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王波兰 “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和王波兰一起从事某型号工作,几乎每天都能从她那里学到东西。她才智过人、富有韧劲,擅长在错综复杂中突围而出,找到关键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某型号制导控制专业主任设计师小王这样说。 去年,该型号成功完成了定型,王波兰作为总体部的型号行政负责人,带领团队顶住了时间和技术瓶颈的双重压力,在从事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突破。 要确保每次型号试验成功,靠的是背后无数的验证和梳理,王波兰的秘诀是,“做好沟通、分解到最细”。 “王波兰常说,看上去类似的问题,可能需要考虑的内部因素不同、思路也不同,所以在技术管理的决策上,她推崇发扬民主,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做到决策最优。”同在该型号的设计师小梅认为,王波兰在管理上拥有特别开放的心态。 集思广益的好处是,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比如有的更加注重技术难度,有的更考虑进度,有的考虑成本,有的考虑继承性等等,大家群策群力就能把问题考虑周全。小梅说:“王波兰经常有一些管理上的新点子,比如多专业的‘头脑风暴会’等等,她不仅出点子,还带头实施。” 在抗干扰试验的风险分析时,王波兰带领各专业人员将所有的要素都梳理了一遍,将各项指标都进行了量化。大家甚至全面考量了风向环境对于试验的影响,并进行了计算论证,把控了试验风险。 型号研制也有不顺利的时候,面对归零,王波兰总是将各专业归零报告的汇总工作留给自己。汇总过程,也是她融合各专业情况、再梳理、再把关的过程,从算法设计到参数选择,说她“刨根问底”一点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选择”、“有什么利弊”、“计算结果如何”、“验证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她常问自己也是常问设计师的问题。这些问题推动着大家进行自主思考。 “王波兰一直认为,我们作为某领域的龙头单位,在学术上,相关专业要起到引领作用,在地位上,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八部第三研究室气动专业的李博士说。他们和王波兰一起组成了课题研究团队,立足于破解该领域长期以来的技术瓶颈,着眼于夯实技术储备、服务未来型号,在技术首席的带领下,酝酿的课题获得了国家重大课题批复,实现了八部历史性的突破。 课题论证的过程非常漫长,经历了几次重大修改,从之前的多项特点,逐渐聚焦。这是团队到北京、沈阳、武汉等多地请专家评审把关,反复梳理后进行的思路和方向上的调整。 “我们一刀一刀地修理着报告,就像完成一件艺术品。”另一名成员小董回忆道,课题论证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他们也都没有相关经验,但王波兰能很好地调配资源,把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发挥到极致,把握好节奏,整体一直在稳步推进。 在研究方向多方请教专家的基础上,团队联系各大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在单位内部也加强横向协同。 “计算经费概算时,为了应对日趋细化的要求,王波兰提出将项目办、财务等专业的技术骨干协同起来的思路,集中大家的智慧,最后形成了一份科学、合理的概算报告,评审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小董告诉记者,报告中的每一个观点、每一项指标,在王波兰的坚持下,都有来源和出处。其间,涉及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但因为统筹得当,完成得很顺利,大家也都形成了非常严密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他们走过课题申报这段艰辛的过程后,觉得最有收获的地方。(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