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光选:无私为国 光启后人发布时间 : 2016-03-03
来源:中国航天报
2月22日,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谢光选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谢光选院士的去世,使航天事业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学术高超的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为中国的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书香门第走出的导弹专家 1922年11月5日,谢光选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祖父曾立下“宁存千卷书、不置万亩田”的祖训。父亲留给子女的家训是“读千卷诗书,学一技之长”。 1942年,谢光选考大学,国内几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寄来。可是由于家境艰难,一时拿不起学费,谢光选只好选择了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他怎么也没想到,从这所当时不算太有名的学校里,先后走出了任新民、李乃暨、徐兰如等一批著名的中国航天专家。 五年寒窗,谢光选不遗余力地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著名的土木工程学教授丁观海先生把国外弹性力学理论引进中国,他便挤出时间去听丁先生的课。 从那时起,他开始认识到:导弹不是一个硬体,而是软体,就像一根抖动的教鞭。之后,谢光选成为弹性力学理论的应用者。 1947年初,谢光选来到沈阳兵工厂工作。1956年初,兵工厂来了一位身穿便衣、头戴皮帽子的中年人,还来了8位陪同者。厂长和党委书记开会外出,临时抓了谢光选的差。对于这位陌生中年人,谢光选表现得严肃而谨慎,先是制止他在车间抽烟,又因其提出的问题涉密而不予回答。在随同人员说出中年人是“陈赓大将”时,谢光选还是严谨地给厂党委办公室打了确认电话。 陈赓对生产环节、机器设备、人员素质等问题问得很详细,谢光选回答得也令陈赓十分满意。特别是对导弹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谢光选表述得清晰明确、有条有理,陈将军深为赞赏。参观结束时,陈赓大将对谢光选说:“准备调到中央工作吧。” 1957年3月,谢光选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不仅研制“中国”导弹 还要两弹结合 涉足航天,遇到的第一件事是仿制苏联P-2导弹。为此,谢光选掌握了英语、德语、俄语,还自学了陀螺力学、控制论、可靠性数学、微机应用、低温传热学、二相流和热传递的新进展等专业知识,给自己“充电加油”。 1960年9月10日,在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20天,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研制的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仿制导弹。可是,谢光选心里却很复杂,毕竟这是仿制他人的成果。他暗使心劲,一定要研制出名叫“中国”的导弹。 1960年11月5日,在谢光选38岁生日的时候,他和其他研制人员一起仿制的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顺利发射升空。这一年,他被任命为第一研究院总体部副主任。 从仿制到研制的道路并不平坦,当第一枚自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出厂时,总体部政委刘川诗问专家,发射到底有多大把握。在场的人有的说八成,有的说九成,可谢光选却唱了个六成的低调。 他实事求是地说道:“我们没有数据,没有计算机,想法又得不到验证,只好上天做试验。”结果,第一枚自制导弹发射后约20秒就掉了下来,航天人精心孕育的第一个“孩子”夭折了。 失败并没有使航天人气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他们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研制经验,制定了必须进行17项地面试验后才能进行飞行试验的制度,又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元器件等科研机构。 1962年底,谢光选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64年6月29日,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终于发射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但外电报道说:中国是有弹无枪。 1966年10月19日晚,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等领导听取了来自发射基地的任务准备情况汇报。当总理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时,谢光选作为导弹核武器技术协调组长,便举手站了起来表达了“做不到万无一失”的顾虑。 周总理解释说:“只要你们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能够发现的问题都找到了,就是做到了万无一失。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属于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这些话使谢光选受到了鼓舞,也受到了鞭策。 不久之后,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空传出的一声巨响,全世界为之震惊! 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基地起飞后,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并成功实现核爆炸。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发射这天,当装有核弹头的导弹起飞100秒后,因劳累加上感冒再加上神经处于紧张状态,穿着皮大衣的谢光选身上的汗一直顺着脊梁骨往下流。谢光选体验了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感受到了汗流浃背是个什么滋味。 他一直珍存着一张发黄的《人民日报》号外,上面的日期是1966年10月27日星期四,是中国人进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日子。 担当“长三”重任 破解发射技术难题 1977年,谢光选被任命为一院副院长,随后出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这位没有留过洋的“土专家”以“勤奋”和“务实”为座右铭,致力于新型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他与科技人员一起,解决了长征三号火箭的许多技术关键难题,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铺平了道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采用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长征三号火箭在1984年1月首次发射时,只获得部分成功,但取得重要成果。这次发射使科研人员认识了低重力场三相流、高真空度下的三相流的危害。70天后,长征三号火箭再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高擎起亚洲一号卫星,圆满地完成了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重任。 谢光选清楚地记得,他以总体设计负责人的身份参加的各种型号导弹、火箭飞行试验达49次,成功率为93%。作为总设计师的谢光选感到欣慰的是,担负过国内外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火箭,为中国新型火箭的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长征三号火箭的运载能力约为1.45吨,由于运载能力较大,飞行时间长、技术新、要求高,在研制过程中,要解决低温技术、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点火和大型火箭纵向耦合振动等重大技术难题。 面对艰巨的任务,谢光选和他带领的长征三号火箭研制队伍,抱着“中国不能在静止轨道上缺席”的壮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他说:“掌握这种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技术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我是总设计师,必须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 谢光选一生以勤勉务实为座右铭,尊重规律、科学求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老一代航天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襟怀坦荡、品行高洁、虚怀若谷、行为世范,扶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迈向新的征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航天的史册上。(宋丽芳 陈龙 杨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