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杨毅强:“巡天急先锋”掌门人的行与思

发布时间 : 2016-02-26      来源:中国航天报  

态度坚定、目光长远、为人谦和,这是杨毅强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作为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型号总指挥,这位儒雅的航天人带领团队打造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枚“巡天急先锋”。

一份执念得到印证

去年金秋,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4颗卫星顺利运送至预定轨道,入轨精度极高。箭上质量零问题,发射计划零推迟,“长十一”的快速响应能力得到验证。

然而,该型火箭的立项之路并不平坦,最初,不少人认为,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具备了强大的运输能力,可以不发展固体火箭。

杨毅强却有着自己的执念。他凭借几十年积累的型号研制经验和对国外固体运载火箭发展形势的把握,判断我国发展固体火箭应是大势所趋。

“当前小卫星的发展与国计民生的联系日益紧密。受小卫星技术发展牵引,固体运载火箭在发射小卫星时具有快速、便捷、廉价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杨毅强说。

他将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形态与液体运载火箭进行细致的对比后提出,二者各有千秋,但在快响方面,液体运载火箭在发射前需要进行燃料和氧化剂的加注,耗费数小时才能完成,而且需要大量地面设备、资源进行配合与保障;而固体火箭在厂房内即可完成对接,花费的时间、人力都大幅缩减。

“以抗震救灾为例,‘长十一’可以在24小时内将小卫星运送至灾区上空,对受灾情况进行快速勘察。而目前世界上的液体运载火箭在短时间内尚无法完成这种快速反应。”杨毅强说。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长十一”的首飞成功,我国实现了运载火箭快速发射的小时级跨越,杨毅强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不停思考闪现火花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后续如何发展?在该型火箭首飞成功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杨毅强心头。

经过多方调研,相比传统的液体运载火箭来说,杨毅强认为“长十一”的发展要“不走寻常路”。

多年的型号实践工作帮杨毅强逐步形成了一种固体火箭型号“当家人”的发展思路——市场化发展。

目前,业内达成的共识是,火箭上发动机设计、弹道设计等核心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卫星的门槛却在逐渐降低。

“随着智慧城市、高校科研的发展需要,小卫星的发射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搭载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比如,企业可以发射自己的卫星,普通人也可以在寻找停车位、了解天气状况时购买卫星服务。”杨毅强认为,如今小卫星时代到来,商业固体火箭发展正当时。

爱不停思考的杨毅强总能闪现出新的思维火花。比如,固体火箭可以设计不同的支架“卖座位”给卫星,将多颗小卫星一次性送上太空。再比如,众筹等一些新的模式,也可以应用在我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展领域。

“当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加快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中奋发有为,未来火箭可以和IT界加强合作,‘天地一体化’不再遥远。”杨毅强似乎已经看到了曙光。

首飞之后“从零开始”

首飞成功让“长十一”背后的年轻队伍日臻成熟。队伍已经探索并初步掌握了固体运载火箭的工程实施特点——“定方案、做决策要慢,落实要快。”目前,该型火箭在运载系数、入轨精度等技术指标上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杨毅强说:“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刚刚起步,掌声过后,我们更需冷静的思索、清醒的头脑。”

在他看来,后续该型火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型号特点,长十一火箭要‘在市场上找饭吃,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团队要尽快养成市场意识,学会为用户着想、和用户共同成长。”

“长十一”首飞成功后,杨毅强和该型号总设计师彭昆雅给团队写了一封信——《从零开始,从头做起》。信中提到:首飞顺利完成之后,还要以“成功面前找问题,成绩面前找差距”的态度进一步拓展固体火箭的应用领域。这句话既是杨毅强写给型号研发团队的,也是写给自己的,他希望这封信能让自己不忘初心、戒骄戒躁。

在不久的将来,长十一火箭还将再次披挂出征。杨毅强,这位有着固体运载火箭情怀的研制者,正向他的理想不断迈近。(姚天宇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