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王鸣涛:时刻在赶场子的“行动派”

发布时间 : 2015-12-24      来源:中国航天报  

他是说一不二的“行动派”,在北京出差半个月回来,一下飞机就直奔现场排查问题,5个小时后拿着同事帮忙买的肉夹馍,又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他是团队里的“救火队员”,帮同事解决了这个难题后,又“赶场子”似的跑到另一个问题排查现场……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空间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研究所的数据处理设计师王鸣涛。

患有质量“强迫症”的设计师

“你怎么没测静电就进厂房啊?”

“风淋时间不能随意缩短。”

“这防静电服不能随便堆着。”

乍一听,这些话应是厂房管理人员说的,实际上却出自王鸣涛之口。他若是在产品调试现场看到周围同事有不测静电或静电鞋随意摆放等陋习,总会上前说道说道。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鸣涛负责了多个型号的单机研制工作,这些单机全部为新研产品,难度大、进度紧张。他的习惯是在设计阶段反复推敲薄弱点,确保后续工作顺畅。

一次,在中星20号后续星转发器分系统星地联试中,一项测试项目出现实测值与理论值偏差的异常现象。虽然实测数据依然在联试大纲与细则的要求范围内,但他硬是摆出了一副不找出问题原因不罢休的姿态。当时参与联试的星载单机多达数十台,地面设备有满满两大机柜,他就那么一台一台地排查。在试了近20个测试排查方案后,他终于找出问题原因,长舒了一口气。

说一不二的“行动派”

高分四号卫星数传分系统单机曾一度是西安分院研制进度最紧张的产品。王鸣涛承担了其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数据处理器的研制工作。在保证单机质量的前提下,他想方设法缩短研制时间。例如,提前预装调试器件,提前准备调试测试资源,提前沟通协调合机事宜,多次选择午夜进行环境试验的转场……

那段时间,王鸣涛从未在晚上12点前离开过单位。1个月后,单机提前10多天送车间合机封盖。单机进入环境试验后,他又天天抽空去试验现场。曾有多次,他出差返回西安已是午夜,下飞机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先到环境试验大厅,检查单机的环境试验状态,协调转场事宜。最终数据处理器比预期提前10天交付。

团队里的“救火队员”

王鸣涛专业技术水平高,他毫不吝啬把经验分享给同事。尽管他已是相当忙碌,但若同事遇到问题,他总会立即停下手里的活儿,伸出援手。因此大家称他为“救火队员”。

试验系统卫星数据处理器是第一台遥感类高轨处理器。2013年底,该处理器在密文状态下输出数据异常,他当即跑到现场,用不足3个小时的时间就帮同事准确定位了问题原因。就在这时,另一个求助信息又传来,王鸣涛“赶场子”似地又跑过去。

王鸣涛所在的8人团队凝聚力非常强,他们共同分享设计经验,共同进步,自如地应对每年数十台单机、近百个软件设计的繁重工作。(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