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合格党员  >  先进典型 > 正文

张兴敏:做融入党员群众的一粒盐

发布时间 : 2016-07-04      来源:中国航天报  

在国资委举行的“七一”表彰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兴敏获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并作为代表登台发言。“总得有人仰望星空,也总得有人守望大山”,张兴敏一直认为能够用平凡铸就伟大,用坚持践行信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怀揣着对三线航天事业的崇敬和向往,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走进了大巴山,来到了中国航天最偏僻的角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当时军工企业大都处在告别计划经济、挺进市场的艰难转型期,来到这里的大学毕业生几乎都经历了守望初心和投身商海的徘徊,张兴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

2008年,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张兴敏就遭遇了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严峻考验。他是七院最年轻的班子成员,也是灾后重建工作的直接分管领导。

草地上,他搭起一顶军用帐篷,既当救灾指挥部,又当灾后重建办公室,昼夜不息,忙而有序。一瓶矿泉水、一袋方便面,他用这种搭配不知对付了多少顿、多少天。他深入现场查看灾情,指导重点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编制灾后重建大纲。在他和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七院的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顶住了大灾大难,作为该院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他又开始思考如何将党的工作贯穿到型号科研生产试验和国家重大任务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7102厂第一事业部地处大巴山腹地,近800名干部职工常年奋战在繁忙的科研生产第一线。曾经,他们出行交通极为不便,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医疗卫生极为落后。

“大巴山‘八百壮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我们党务工作者就要做这些践行者生活贴心人、精神守护者和事业支持者。”在张兴敏的具体协调下,七院上下联动,从硬件设施的完善到软件环境的提升,从人本关怀的体现到文化生活的丰富,一个涵盖交通、医疗、助学、文化等多方力量的“绿色通道”迅速建立起来。

“我们山沟里的航天人也坐上了专列,体会到了星级服务。”职工们对这些举措交口称赞。

除了做实事做好事,他还注重与新入职员工、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交流,与青年分享成长的经历和事业的感悟。

有人说,跟他谈话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给人想干一番事业的信心。也有人表示,张兴敏的成长是最好的教科书,给了大家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忠诚报国的现实途径。

每每听到这些,张兴敏就觉得特别欣慰。他深有感触地说:“党务工作者就是融入党员群众的一粒盐,是温暖党员群众的一把火,是引领党员群众的一盏灯,用我们的倾力付出化作党员群众的强大实践力量,就一定能够辉映航天事业的璀璨!”(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