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卫星亲历者讲述航天往事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在20.009兆赫的频率上,《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步入航天时代。 46年过去了,当年参与东方红卫星发射的工作人员很多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还有很多人依旧坚持在一线,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多位亲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老一辈航天人,听他们讲述46年前的那段航天往事。 戚发轫:我是东方红卫星的第三个“馒头”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东方红一号”卫星行政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8年2月,专门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戚发轫被当时负责卫星总体工作的孙家栋“点将”,与另外17人一起经聂荣臻元帅批准调入研究院,成为自行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行政负责人。 在主持卫星研制工作时,戚发轫提出了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卫星发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做了18项地面实验保证卫星的可靠性。”戚发轫回忆说,“卫星有4根天线,每根13米长,发射时收起来,发射入轨后张开。天线的地面试验很危险,有时会甩出去,大家就用包装箱的盖子挡住脸,有的年轻同志直接躲上车间的横梁。” 发射当天星箭分离后,发射基地的司令拍着戚发轫的肩膀说:“小伙子,成了!” 戚发轫心想火箭是成了,但还没听到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呢。直到收音机里传出东方红的旋律,他才长出一口气。 戚发轫说不能忘记历史。“我是东方红一号的第三个馒头。饿的时候吃馒头,第一个第二个没饱,第三个饱了,就只记住第三个了。我们不应该忘记所有为东方红一号付出心血的航天人。”这是在航天事业工作了59年的戚发轫对记者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 宋庆元:难忘的时刻 幸福的回忆 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 宋庆元所在的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承担着“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计算站里使用的计算机还来自前苏联,虽然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但依然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之一,被当成宝贝。这种计算机无法一次计算出一条弹道,完成一次弹道测算要三次计算,耗时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宋庆元回忆说。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宋庆元和同事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每当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光辉成就,宋庆元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1970年那个难忘的“五一”之夜。“当毛主席、周总理来到我们身边时,总理指着我们高兴地向毛主席介绍说,这些是参加发射人造卫星工作的同志。毛主席微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宋庆元说,“当时心情无比激动,只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国家却用这么大的荣誉表彰我们,我们更应该努力把航天事业建设的更好,才对得起祖国和人民。” 如今,我们不仅可以成功地发射各种人造卫星,而且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宋庆元说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既骄傲又自豪。 陈克明:回顾历史 激励前进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东方红一号”卫星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 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由一二级液体火箭和第三级固体火箭组成,第一、二级负责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到入轨点,第三级的任务负责给卫星加速达到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把卫星送入轨道,围绕地球正常运行。 陈克明参与的正是第三级固体火箭的研制工作。 据陈克明回忆,在他和同事接到任务的时候,第一、二级火箭的研制工作早就开始进行了,所以第三级的研制工作要尽快启动,才能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早日送上天。他们根据总体部提出的技术指标,反复进行固体发动机总体方案测算,又与总体设计部多次讨论、协商,在火箭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上达成一致。 1969年6月,发射“东方红一号”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正式交付,一台备份发动机也同时制造完成。7月6日,两台发动机运到北京总装车间,陈克明参加了这次产品交接的全过程。 “发射震惊了全世界。”陈克明至今还能回忆起发射成功后,周总理紧握着大家的手,连连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中华民族立功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陈克明说, “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是航天科工六院广大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四年努力拼搏,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出色完成的第一个航天型号研制任务。在今天的辉煌成就面前,回顾创业历史,更有利于激励航天人继续奋进,攀登航天科学技术的更高峰,造福全人类。 韩厚健:火箭能力有多大 航天舞台就有多大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家,时任“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室总体组设计员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1965年8月,中央决定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据韩厚健回忆,“长征一号”一二级火箭的研制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965年1月到1967年11 月,是定向论证、方案设计的阶段;从1967年11月到1970年4月是第二阶段,也就是正式研制阶段。经历了各种困难,技术人员多次攻关之后,1970年1月30日,“长征一号”一二级火箭试验成功。 韩厚健说,从技术上讲,“长征一号”突破了多级火箭的技术,带动了我国后续火箭型号的发展。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凭借航天人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当年的试验场上写着‘誓把卫星送上天,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争光’的标语。航天人就是有那样一股劲。”韩厚健如此回忆。 “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约173公斤,这个卫星发射重量直到1979年才被欧洲的运载火箭打破。 韩厚健说,运载火箭能力有多大航天舞台就有多大。 后记 1970年4月24日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晚上九点三十六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轨道,从此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联系。 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停留在轨道上。(何中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