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随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向着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又迈出坚实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新火箭首发成功、新发射场初战告捷,中国航天事业开始了“新的长征”——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而且向世界表明,曾经一度是世界航天追赶者的中国,已经在世界航天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正在打开“一片天地”。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是航天事业的第一动力。从天地往返到航天员出舱行走,从交会对接到多人多天太空驻留,从空间实验室稳步推进到探月工程捷报频传……不断刷新着中华民族太空高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引擎。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航天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中国航天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创造了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独具中国特色的舱体结构到中国首创的交会对接模式等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中国航天跟上甚至引领着世界航天发展新方向,掌握着全球空间竞争的战略主动。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届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国航天将全面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航天,提升国家实力;航天,拉动国民经济。今天,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领域。随着中国空间站逐步建成,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日益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卫星遨游苍穹,中国航天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形成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注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全国100多所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参加载人航天工程,工程涉及的人员达几十万人、零部件有数十万个。工程中,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航天发展的科学和人才基础。充满活力的全国大协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打造宏大人才队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航天创新,贵在接力。目前中国航天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这是最大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事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载人航天工程影响的不断扩大,使航天事业有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主动投身航天、献身航天。中国航天人身上,显现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力量。 太空无垠,探索无限。对中国航天而言,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接连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推进,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在近地轨道组装大型空间站,开展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科研实验;组装飞往月球、火星等天体的飞行器,让中华民族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航天梦连着中国梦。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中国航天人,必将不断攀登航天科技新高峰、开拓航天事业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