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缩写:CZ-7),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为主研制,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液体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四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评 > 正文
新华社评论员:创新,航天梦的强大引擎
发布时间:2016-06-25    来源:新华网

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随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向着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又迈出坚实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新火箭首发成功、新发射场初战告捷,中国航天事业开始了“新的长征”——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而且向世界表明,曾经一度是世界航天追赶者的中国,已经在世界航天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正在打开“一片天地”。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是航天事业的第一动力。从天地往返到航天员出舱行走,从交会对接到多人多天太空驻留,从空间实验室稳步推进到探月工程捷报频传……不断刷新着中华民族太空高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引擎。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航天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中国航天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创造了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独具中国特色的舱体结构到中国首创的交会对接模式等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中国航天跟上甚至引领着世界航天发展新方向,掌握着全球空间竞争的战略主动。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空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动力,同时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届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国航天将全面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航天,提升国家实力;航天,拉动国民经济。今天,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领域。随着中国空间站逐步建成,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日益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卫星遨游苍穹,中国航天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形成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注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全国100多所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参加载人航天工程,工程涉及的人员达几十万人、零部件有数十万个。工程中,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航天发展的科学和人才基础。充满活力的全国大协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创新,引领中国航天打造宏大人才队伍。“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航天创新,贵在接力。目前中国航天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这是最大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事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载人航天工程影响的不断扩大,使航天事业有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主动投身航天、献身航天。中国航天人身上,显现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力量。

太空无垠,探索无限。对中国航天而言,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接连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推进,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在近地轨道组装大型空间站,开展地面上无法进行的科研实验;组装飞往月球、火星等天体的飞行器,让中华民族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航天梦连着中国梦。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中国航天人,必将不断攀登航天科技新高峰、开拓航天事业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4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