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缩写:CZ-7),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为主研制,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液体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四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七之魅 > 正文
飞船缩比返回舱及回收有何看点?
发布时间:2016-06-26    来源:微航天

此次回收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载荷组合体里的其中一位“乘客”,它的发射表明新一代载人飞船前期研发工作已经启动。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关键产品,此次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返回舱新气动外形,突破了航天器可重复使用设计、验证及评估技术,新型金属材料产品也经受住了苛刻返回环境的考验。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空探测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中的“贵客”

1-形似子弹 “实战”检验气动外形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身高有2.6米,重约2.8吨,出于节省科研经费的考虑,此次执行任务的返回舱是正式型的缩小版。

“不同于它的神舟飞船先辈们‘钟罩式’的外形,它呈倒锥形,更像是一颗‘子弹’。”多用途飞船返回舱项目技术负责人杨雷说道,“未来的新一代飞船返回舱可以把航天员从近地、月球,甚至是火星,平稳舒适、更好更准地送回到预定的地球家园。”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外形呈倒锥形

2-返回舱可重复使用 首次采用新材料

为了实现降本增效,返回舱在可重复使用技术上进行了探索,主要包含基础结构和电子产品两方面。

从结构上看,返回舱采取了“金属结构+防热结构”的双层设计方案,就如同净化器更换滤芯一般,其中防热结构是可以拆卸的,在大气层被灼蚀的防热结构在返回地面后,可拆卸、更换。这样做不仅将节省大量的运营成本,还将缩短研制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返回舱采用的新型合金材料和当前主流的航天器铝镁合金相比,强度更强、韧性更足,这意味着我国未来航天器有更为强健的钢筋铁骨,将极大地提升航天器的性能、延长航天器的寿命。

返回舱采用了新型合金材料

3-超音速稳定伞防“掉头”

从返回式卫星到神舟飞船、嫦娥五号试验飞行器,航天器使用的降落伞一般都是在亚音速条件下打开,从大气层外返回地球,在超过1马赫的超音速条件下开伞飞行,超音速稳定伞是第一个,因此它就要应对更加恶劣的环境,例如剧烈颤震、反复充气,以及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

技术人员充分考虑到返回舱在再入飞行中有可能会出现小头朝前、大头朝后的俯冲姿态,返回舱逆风而行,所以采用安装超音速稳定伞增强主降落伞系统开伞的可靠性。充气张开的超音速稳定伞像一顶保驾护航的小黄帽,半球形的“头顶”和连接带拖曳着多用途飞船返回舱。

超音速稳定伞

4-满足登月探火 走向更远的深空

“随着这些技术的验证成功,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整体性能将实现跃升,除了和神舟飞船相比,可以搭乘更多的航天员,还能到达更远的深空,满足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杨雷认为,这和美国正在研制的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龙’飞船Dragon、乘员空间运输飞行器CST-100、俄罗斯未来载人运输系统PPTS等‘业界大腕’相比,也毫不逊色。

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瞄准的是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全方位满足后续在轨服务应用以及低成本天地往返运输的使用需求。(综合)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4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