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缩写:CZ-7),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为主研制,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液体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四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七之魅 > 正文
南下——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海运全程纪实
发布时间:2016-06-28    来源:中国航天报

55岁的崔蕴搞了一辈子火箭,但他很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乘巨轮远航,在海上一待就是7天6夜。这一不寻常的经历源自他所挚爱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由于体型巨大,运输方式由传统的铁路改为海路。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首次采用海运方式运输火箭飞行箭。

作为长征七号试验队的押船负责人,崔蕴的任务是带领团队护送长征七号首飞箭出征南下。他们所乘坐的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从天津港出发,横跨我国四大海域,最终到达海南文昌清澜港。

这段行程始于一个阳光正好的早上。

飞行箭首次出海

5月8日上午7点,停靠在天津港汇盛码头的远望21号,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临行前的码头上人烟稀少,白色的船体在晨光中静谧而又安详。这种安静与过去两天的熙熙攘攘形成了鲜明对比。

5月6日~7日,汇盛码头一直热闹非凡,停满了运输火箭产品集装箱的特种车辆。这些长三四十米的大车负责将火箭产品从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运到码头。

这也是火箭飞行箭首次以集装箱运输。为了保证产品在集装箱内不发生碰撞,每个箱子里都有3个支架车,一共24个固定点。火箭的芯一级、芯二级、4个助推器、整流罩等关键部段就牢牢地躺在这些支架车上。

上午7点55分,阳光逐渐变得炽热。随着最后一根缆绳被码头工人解开,运输船真正脱离了陆地。

崔蕴和其他试验队员都来到了甲板上,他们精神焕发。而在这之前的几天里,他们每天都是朝五晚九的工作节奏,在码头的吊装工作尤其让他们感到劳顿。

吊装难度很大。由于集装箱的重量远远超过了码头吊车的作业重量,工人只能采用远望船自身的吊车进行吊装。这两天,天津港的风在5级以上,几十吨重的集装箱在起吊过程中都被风吹得晃动起来。

身为天津火箭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崔蕴带着车间的40多位工人与30多位船员共同参与了吊装工作。吊装现场,他事无巨细,对各个环节反复确认。他常说:“困难可以通过训练克服,但是细节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出现事故。”崔蕴专门安排三组不同人员反复检查细节。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他们成功把四五百吨的货物安全地装进了运输船。

8点整,汽笛声起,远望21号缓缓启动。它先是转动庞大的身躯,调整船头的位置,然后开始加足马力,朝着出港的方向驶去。

风很大、很急,吹得甲板上的人睁不开眼睛。船越行越远,码头逐渐变得模糊。海面上除了轮船驶过时留下的水道,已经很难看到别的物体。

护送火箭的船和人

开船后不到半个小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环境保障与系固检查协调会在远望21号的会议室举行。船长介绍了运输船的基本情况。

远望21号是我国第一艘火箭运输船,它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大推力火箭从天津港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运输难题。这艘大型货船抗风能力可达12级以上。为满足火箭海上运输对温度、湿度、盐度和重力加速度等的环境要求,船上专门配备了货舱环境控制系统、火箭集装箱装卸储存系统和船舶姿态监测控制系统。

崔蕴代表押船的试验队员对航行期间的技术检查工作进行了说明。在共同的目标下,双方的沟通十分顺畅。

每天两次的例行检查是试验队员在船上的主要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火箭产品的系固情况、集装箱内的温湿度和压力状况等。协调会后,第一次例行检查随即展开,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实际上,之前长征七号合练箭的海运过程就已经证明,火箭海运的运输环境比铁路还要好。一般来说,运输方式是否平稳有两个重要的考量项目——过载环境和振动环境。过载数据越低,振动越小,运输环境就越平稳,对火箭结构的影响就越小。长七火箭合练箭从天津港运抵清澜港的过载环境数据仅为铁路运输的三分之一、公路运输的二分之一,海运振动环境的实测数据也远小于公路和铁路运输。

即便如此,试验队员也不敢掉以轻心。崔蕴一直强调:“火箭产品容不得半点闪失,海运环节要么是一百分,要么就是零分。”每次检查,崔蕴带队都像第一次检查一样,所有项目都做到位,不省略一个环节。

这位大家眼里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国家级技能大师,他几乎参与过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所有型号的总装,经验相当丰富。20年前,他曾经调到令人羡慕的工艺岗位,但干了几年后,还是决定回到一线当工人。他说,他就是喜欢火箭。

新成立的天津火箭公司需要“领头羊”,50多岁的他被选来带领公司的新人装配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难度可想而知,但崔蕴还是毅然挑起了这个担子。

押船的其他试验队员大都是只工作了四五年的“新兵”。虽然年轻,但对长七火箭却很熟悉。用一院211厂工艺人员刘洋的话说就是,“我们见证了火箭从一个个零部件到整体的全过程”。

来自一院15所的王玉波身体不错,但每次出海都会晕船。此前,他已经参与过两次合练箭的海运任务。当接到再次出海的任务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合练箭的任务我都坚持下来了,首飞箭这一重要的任务我更不能掉链子。”

试验队员们亲切地称长征七号为“七娃”,这发火箭从他们手中诞生,就像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刘洋笑称这次送“七娃”去海南,就像送自己的女儿出嫁一般。而实际上他为了执行海运任务,错过了目睹自己女儿出生的那一刻。

安全抵达海南

5月10日下午,远望21号驶入台湾海峡,此时海峡内正刮着六七级的大风。但幸运的是此时风向是偏北,向南行驶的远望21号刚好顺风。

运气仿佛一直伴随着长七首飞箭。从天津港出发以后,运输船向东航行穿过渤海海域,之后一路南下经过黄海和东海,中间除了有些航段雾气很重以外,大部分时间海面的浪高在一米左右,可谓顺风顺水。

5月14日下午3点,远望21号再次拔锚起航,朝着清澜港进发,航行过程只剩下了最后几海里。然而,这也是这次航行中最为困难的一段。

清澜港航道比较窄、水比较浅,在远望21号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大吨位的货船进出过清澜港。为了保证安全进港,船长专门召开了进港工作布置会。他与驾驶人员再次仔细查看航程图,明确进港注意事项。

船不断向前行驶,远方的椰林逐渐清晰,郁郁葱葱铺满海岸线。整个进港的航程只有三四海里,却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里,船长一直不断地左右观察,并通过手持电台下达指令。

下午4点左右,远望21号成功靠岸,时隔7天、行程1670多海里之后最终与陆地再次接触。

船长在总结此次行程时,认为运输过程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天气状况好,一路顺风顺水;地利是指清澜港港口协调顺利,锚地也较好;人和是指经过几次合练箭的磨合,船员和试验队人员技术水平已经很成熟。海运是进入首飞状态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船长激动地说。

到达清澜港之后的两天,试验队员们把火箭集装箱安全吊装到地面,并通过公路运输最终运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之后,来不及歇息的他们,又与发射场的大部队会合,加入到紧张的发射准备工作中。

海运的圆满结束标志着长征七号的首飞工作正式全面展开。(魏京华)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4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