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记者来到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已完成各项研制和地面试验,将于6月25日至29日在这里择机发射,执行首次飞行试验任务。“长七”运载火箭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其新“大脑”的智能化芯片拥有了神奇的自我检测能力。 ◎发射看点 未来航天发射“主力军” 四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 记者了解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2.25米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七号运载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全箭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8吨和120吨两种液氧/煤油发动机,无毒无污染。火箭将高可靠融入设计,发射可靠性达国际先进水平。采用三维无纸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总装数字化研制新模式,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使用新型总线控制,实现了系统级冗余;采用绿色、环保制造工艺,“新三垂”测发模式,缩短了发射场的工作时间;箭体采用防水设计,满足雨中发射条件,增强了运载火箭对海南发射场的适应性。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对未来卫星发射任务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卫星发射可以为载人航天任务积累可靠性子样,确保载人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同时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将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 文昌发射场三大突破 据介绍,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实现了复杂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的突破。海南航天发射场重大工程建设克服了海南“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降雨强台风强雷暴”的恶劣气候条件影响,攻克了深基坑施工止水、建造锥形四流道导流槽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术难题,采用一个工位设四个避雷塔加挂线技术,解决强雷暴环境下火箭和航天器雷电防护难题,采取盐雾腐蚀综合控制与防护技术,有效防护设施设备受盐雾腐蚀。 成功实现了生态型环保型集约型发射场建设的突破——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椰林、湿地、滩涂。所发射的两型运载火箭全面采用液氢、液氧、航空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新型推进剂。垂直转运轨道采用集约化设计,长征五号火箭采用直线转运轨道,长征七号火箭采用直线加弯道的转运轨道,与长征五号共用一段轨道,最大程度减少工程造价和占用土地。 实现了大推力火箭发射能力的突破——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2个多射向、全天候、大吨位发射工位,分别用于我国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种新型运载火箭。采用“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缩短火箭测试发射周期,攻克了新型运载火箭推进剂贮运、加注、控制难关,实现运载能力由10吨级到20吨级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 ◎相关链接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家族全解析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229次发射任务。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1975年11月26日,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先后有长二C、长二D、长二E、长二F等改进型。其中长二F是我国载人航天火箭,已将我国10艘神舟系列飞船和10名航天员安全送到太空。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84年研制成功,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为适应通信卫星容量和重量不断增大和变化的要求,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运载火箭。“长三甲”系列拓展了我国火箭使用范围,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四、长四A、长四B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2015年9月20日,长六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能实现24小时以内的快速发射。2015年9月25日,长十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 长征五号作为我国目前起飞规模和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五计划今年下半年首飞。长五首次采用5米大直径的箭体结构,总加注量达到780吨,起飞时共有10台发动机产生1078吨的推力,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孙乐琪摄J245 ◎记者手记 龙楼镇航天印记随处见 在距离发射场20余公里的清澜小镇,喜迎航天的气氛浓郁。放眼望去,随处可见“航天”的招牌——“航天椰园”、“航天烧烤”、“航天维修”……街边,地产商打着“醉美航天发射观测地,长七首发让我们一起见证”的大广告牌。“25日左右要发射火箭,在文昌谁会不知道这个”,司机周师傅一边熟稔地向记者推荐“航天一日游”的路线,一边说。 从海口沿着海文高速向东,前行约一小时到文昌,向东穿过清澜大桥,就能直达航天发射场的所在地——龙楼镇。公路两侧沿路密布着“迎接火箭首飞”、“文明观首飞”等内容的广告牌,无不提示着这座小城与航天莫大的关联。 此前,文昌市曾推荐了8个发射最佳观测点,记者沿途走访了两处。文昌清澜大桥西侧桥头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块6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据说是为了直播火箭升空专设的。而另一处最佳观测点——龙楼镇希尔顿酒店沿海沙滩,则由于炎热的天气和暴晒的日光而显得有些落寞。空无一人的洁净海滩上,只有椰影迎合着偶然而来的微风轻轻摆动,碧蓝的海水静静拍打海岸。 希尔顿酒店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高档的餐厅和酒吧内,游客们悠闲地散落在各个角落。酒店前台服务人员告诉记者,这家五星级酒店是目前文昌最高级的宾馆之一,共有435间客房。目前24日至29日的客房已全部订满,“我们的部分高层房间比沙滩更适合观测发射”。 在发射中心北面,一所“航天小学”静立在六月午后的阳光中,微风轻送着孩子们浅浅的嬉笑声。校园里,孩子和家长们都能清楚地讲出学校和航天之间的不解之缘:航天小学原名“地源小学”,曾位于航天发射场规划区内,2010年9月整体搬迁至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移民安置区内,并正式更名为“航天小学”。学校薛老师记得,上世纪90年代,村里曾对地源小学进行更新改造,专门设计了一个校标。“那是一个不锈钢模型,高三米多,造型是一根火箭在众星环绕之中向天发射,上面还能看到卫星轨道。”薛老师说,冥冥之中,学校似乎早就与航天结下不解之缘。(孙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