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一飞冲天,挺进浩瀚苍穹,向着验证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气动外形设计等关键技术、打造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生命方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探索项目,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勇于担当、节约高效、跨越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浩瀚的苍穹蕴含了无穷的秘密和丰富的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国不断加快探索的步伐,而中国人求索的脚步更是从未停滞,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漫步,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空间交会对接,再到“神舟十号”太空课堂,我们正一步步缩小着与梦想的距离。
“我们研制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瞄准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全方位满足后续在轨服务应用以及低成本天地往返运输的使用需求”,神舟飞船的缔造者、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说。
作为我国空间事业国家队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脚踏实地完成好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等载人航天工程既定任务的基础上,不忘仰望星空,先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高效完成了缩比返回舱从方案设计到产品总装测试的全部工作,为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打造“深空方舟”。
出于节省科研经费的考虑,此次执行任务的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正式型的缩小版,身高有2.6米,重约2.8吨。不同于它的神舟飞船先辈们的“钟罩式”外形,它呈倒锥形,像一颗“子弹”。别看它身材不高,却肩负重任,承担着我国首次在轨获取返回舱自由飞行气动数据,首次探索可重复使用设计、验证及评估技术,首次验证新型金属材料性能及制造技术等艰巨使命。
“这些新技术是实现多用途返回舱安全可靠的‘命门所在’,虽然我们在地面会通过模拟仿真、实物检验、风洞试验等多种手段来验证,可都不如上天飞行试验准确”,多用途飞船返回舱项目技术负责人杨雷告诉记者。作为高新技术聚集地的载人航天领域以高风险而著称,从美国挑战者号、前苏联联盟号折戟沉沙,航天员命陨太空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数据显示,美国、俄罗斯在载人航天任务中都发生过多起重大飞行事故导致航天员丧生,而我国载人飞行任务保持着成功率100%的骄人战绩,这正是源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工程参研、参试单位“反复验证”的工作理念和严慎细实的科学作风。
“随着这些技术的验证成功,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将再添利器,整体性能将实现跃升,除了和神舟飞船相比,可以搭乘多一倍的航天员,还能到达更远的深空,满足未来载人登月、载人探火等任务,这和美国正在研制的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龙”飞船Dragon、乘员空间运输飞行器CST-100,以及俄罗斯未来载人运输系统PPTS等‘业界大腕’相比,也毫不逊色”,研究院技术人员露出自信的笑容。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4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