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缩写:CZ-7),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为主研制,是为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无毒、无污染的中型液体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四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未来之旅 > 正文
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16-06-28    来源:中国航天报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第一飞”,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大幕正式开启。

长七火箭首飞是后续任务的“发令枪”,首飞成功的良好开端,确保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可以按计划开展,不仅极大地鼓舞了队伍士气,也增强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决心。

在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五大核心关键系统研制发射的重任,将陆续实现“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任务目标。

压茬推进 亮点频频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

长七火箭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的揭幕之战,整个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任务安排之密前所未有,责任重大、亮点纷呈。

从长七火箭进场开始,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在轨加注,任务时间前后持续近一年,刷新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持续3个月的纪录。

高密度地执行4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是载人航天工程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从9月到11月,天宫发射、神舟飞天、交会对接、在轨驻留、飞船返回,多项任务交叉并行、压茬推进,大事连连、亮点频频。

首先是运载火箭新。长七火箭是我国首枚绿色、无毒、无污染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

其次是发射场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新建的生态、环保、开放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进一步优化了我国航天发射场总体布局。

第三是空间实验室新。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完全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使较大规模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成为现实。

第四是货运飞船新。天舟一号是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将为加快空间站建设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基础。

第五是阶段使命新。从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起,载人航天工程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主要任务将从探索掌握技术向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转变。

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开花”

目前,后续3次飞行任务准备工作正按照计划扎实推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开花’,直到空间站建设完成。”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第四季度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并运送两名男性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开展科学实验。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长征二号F火箭已完成出厂测试。

在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后,天宫二号还将继续在轨飞行,等待与货运飞船对接。

2017年,长七火箭将发射我国首款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中,货运飞船将承担为空间站补给货物和推进剂等任务。目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已经完成综合测试,正在进行大型试验,将在明年由长七火箭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及推进剂在轨补加、验证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

而发射天舟一号的长七火箭也正在进行生产,计划于今年完成总装。上述任务一旦完成,将为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起一条“天地运输走廊”。

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是发射无人、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第二步第一阶段突破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当前,正在实施第二步的第二阶段,建设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突破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工程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之战,政治影响与科技影响重大,关系工程后续发展。

作为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第一仗,长七火箭成功首飞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着非凡的意义。后续,长七火箭将执行发射货运飞船任务,在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担当“给养补给”的重要角色,确保空间试验室及空间站货物需求得到保障,为各项试验任务的开展做好坚强后盾。

“十三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升级换代,具备更可靠、更安全、运载能力梯度更合理、任务适应能力更强的特点,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系统解决方案,发射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中国也将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全面开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空间运输平台等更为前沿技术领域的预先研究工作,实现飞行演示验证,为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李淑姮)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4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