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集团公司网站60年丰碑专题 > 正文
亚洲一号:从那刻起,中国航天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16-09-16    来源:中国航天报

——长征三号火箭托举亚洲卫星一号升空完成我国首次国际商业发射记

26年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由美国制造的亚洲卫星一号发射升空。该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制造的卫星,也是第一颗国际商业卫星。

原航天工业部驻美首席代表黄作义亲眼见证了亚洲卫星一号与中国航天结缘的全过程。谈起往事,他感觉依然历历在目。

长征三号火箭托举亚洲卫星一号升空

中国航天结缘亚洲一号

“中国航天和亚洲卫星一号能够结缘,实属难能可贵。此前,中国航天一直都是关着门搞研究,火箭技术在国内都是保密的,更不用说对外国人了。”黄作义说。

1985年10月,航天工业部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布,长征火箭将从事商业发射活动,从而打开了中国航天的大门。

只是打开大门还远远不够。当时,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中,以法国为首的欧空局(ESA)研制的阿里安火箭极具竞争力。1986年底,这型火箭的订单占到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30%。

那时,中国航天毫无国际商业发射的经验,西方世界对中国航天的能力也一无所知。起步伊始,举步维艰。这时,有一颗卫星进入到中国航天人的视野。

这是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型卫星,是一种有24个转发器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重量属于3000磅级。它的第一个用户是美国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因此它最初的名字是“西联星6号”。

这颗卫星有着离奇的“身世”。1984年,这颗卫星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但没有进入到预定轨道。后来,“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将卫星重新带回到地面。

西联公司有意使用中国火箭发射回收后的卫星。他们认为中国没有发射过美国的卫星,第一次发射在价格上会有较大优惠。这对财务困难的西联公司来说十分有吸引力。

1986年,西联公司副总裁率领专家组来中国考察。但因为长征火箭是第一次发射外星,有大量的技术问题需要协商,而西联公司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已经没有时间等待这颗卫星再次上天。

“这是我们第一次和这种型号的卫星进行技术上的接触,也是中国航天和这颗卫星结缘的开端。”时任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宇航部项目经理的张浩青说道。

亚洲卫星一号发射服务合同签字仪式

这颗卫星最终被香港新成立的亚洲卫星通信公司购买,并命名为“亚洲卫星一号”。1989年1月,长城公司和亚洲卫星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订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中国航天最终取得了亚洲卫星一号的发射权。

“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竞争对手的法国阿里安公司始终没有放弃竞争。中国航天能够顺利签下合同,除了价格优势以外,作为亚洲卫星通信公司股东之一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直坚持亚洲卫星一号要用中国火箭发射。”黄作义透露。

首次国际商业发射

面临诸多困难

签订合同之后,双方就开始进行多轮的技术协调。此时,距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年零三个多月,时间已经非常紧急。

用于这次发射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一枚三级火箭,该型火箭质量好、可靠性高。但首次发射外星,火箭需要从技术上进行改动,来适应亚洲卫星一号。

据当时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射试验队某负责人介绍,为了适应亚洲卫星一号的发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主要的技术改进,包括改进卫星接口、电气接口国际化、整流罩加长、卫星分离前起旋火箭和偏航程序飞行功能等。

“技术改造过程要与外方不断协调,由于语言障碍以及技术特点的不同,协调过程十分复杂。但试验队克服各种困难,用出色的成绩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肯定。”该负责人说。

亚洲一号卫星在厂房进行调试

在黄作义印象里,为了首次发射的成功,美国休斯公司方面对卫星也有一项变化,很少人知道,但却十分重要,那就是更换了HS376卫星上的远地点发动机。

卫星由火箭发射到外太空以后,靠着自带的远地点发动机进入预定轨道。亚洲卫星一号的远地点发动机装药量原本是根据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发射的28.5度轨道倾角设定的。然而,这与当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长征三号火箭可以送达的轨道倾角相差几度。

“别看中间只差了几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卫星就无法到达预定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就会失败。”黄作义说。

后来双方协调的结果是,把亚洲卫星一号原有的Star-30B(装药量505公斤)发动机换成Star-30C(装药量591公斤)的发动机。由于长征三号的运载能力足够,因此从技术上完全行得通。但美国人愿意来改吗?令黄作义感到意外的是,项目经理Bill Snell直接现场拍板,同意了。

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次进行国际商业发射,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尤其在保险方面。

商业发射必须要有保险公司承保,国际保险界有能力承保航天险的只有十几家大保险公司。由于保额巨大,无论哪一家大公司承保,都要进行分保。其实,购买航天保险的工作针对的是整个国际保险界,而这些大的保险公司都在欧洲。

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航天了解甚少,亚洲卫星一号项目团队需要向保险公司详细讲解,以获取国际保险界的信任。

一院和长城公司指派黄作义做发射保险采购的技术宣讲活动,为来自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十几个保险公司代表答疑解惑。黄作义在担任驻美代表之前,一直从事火箭总体设计工作,这份宝贵的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商业保险顺利拿下。

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运抵西昌机场

除了发射卫星的商业保险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政府能不能承担对长征火箭在发射中可能造成的“第三方损害赔偿责任”。由于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到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一周,才开始走程序。

那时,航天工业部已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其出面办理了一份紧急请示,由负责发射的国防科工委会签,然后报送外交部。可是会签完已是周六下午,外交部已经下班,科工委的主管人员便直接找到外交部领导家里。周一,外交部向英国大使馆发了照会,英方很快复照,完成了外交换文。此时距发射仅仅还剩5天。

回忆起这段历程,张浩青现在依然觉得十分紧张:“如果中英两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虽然不影响我们发射卫星,但是港英政府有权不给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颁发营业执照,这是亚洲卫星公司无法承受的,很有可能导致合作失败。”

开展商业发射活动的初期,国内很多制度还都无法与之配套,比如卫星专机进入国内时,边防、海关、民航、卫生检疫等单位如何配合,保密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参与了项目全程的张浩青谈起亚洲卫星一号发射项目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时还没有手机,我们的电话旁边一分钟也不敢没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句话是我国首次国际商业发射艰辛历程的写照。

中国航天走上国际舞台

1990年4月7日傍晚,距离发射窗口还有几个小时,西昌发射场乌云密布,雷雨交加。火箭的发射窗口只能推迟。

当天,前来参观的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来宾,其中不仅有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和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等嘉宾,还有各国政界、科技界、商业界、金融界、保险界的代表。亚洲卫星一号的发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大家都在等待着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当时的天气条件让我们捏了一把汗,好消息是气象预报显示雷雨一会儿就能停。”曾参与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的试验队队员回忆道。

晚上9点30分,发射场上空的云层果然散开。指控中心发出发射的指令,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刺云霄。在东经165.5度、南纬3.2度上空,卫星被送入了同步转移轨道,长征火箭的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雨后的西昌夜空晴朗,火箭飞天的景象让人一目了然。在现场的黄作义久久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中美之间往返的次数不计其数、接触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人,挑战诸多自己没有从事过的工作……这么多年的辛劳付出,在火箭升空的那一刹那转化为喜悦的泪水。

长征三号发射亚洲卫星一号成功之后,很快收到了世界各国的贺电。卫星生产者美国休斯公司在贺电中说,这次发射的卫星入轨精度超过了休斯公司以往的任何一次发射。

中外科技人员在发射成功后互相祝贺

亚洲卫星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对外商用通信卫星发射合同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向国际商业服务市场发射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中国航天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开端,为中国航天继续开辟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中国航天的商业发射次数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星、亚洲卫星二号等纷纷由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卫星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同多个国家签订整星出口订单。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推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作为这一切的开始,亚洲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在中国甚至世界航天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鲜明的注脚。”黄作义说。(魏京华)

(图片来源:新华社及中国航天报资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