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60年航天科技成果展 > 正文
从科普中阅尽航天60年
发布时间:2016-09-22    来源:中国航天报

坐落在北京鸟巢附近的中国科技馆,最近热闹非凡。

9月17日,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这里举行。同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科协联合主办,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承办的“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航天科技成果展”隆重登陆了这个科普殿堂。

长征火箭、神舟飞船、玉兔号月球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航天界“明星”已经集结完毕,向公众招手:快来看吧,这里有中国航天的60年!

从长征一号到天宫二号

开幕第一天,记者来到中国科技馆。

中秋之夜完美升空的天宫二号担当了此次展览的开场。科技馆西门外,一个白色的大家伙矗立在门口,广场上一个小观众远远看到就大喊:“天宫二号!”这是1:1的天宫二号模拟舱,观众排着队进入舱内,感受内里乾坤。

走入展馆,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天宫二号科学实验的科普视频。大厅里,处处散布着与航天有关的科普展台。这边围着一群人,观看AR视景的月球基地建设,那边又传来惊呼声:模拟月球车开动了。

再往里走,几乎是大厅里最惹人注目的大家伙出现了:一支横陈的长征一号备用发射箭。这是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火箭的“亲兄弟”,1984年生产,参加过国庆35周年阅兵。沉睡了30多年后,火箭如今依然通体洁白。

长征一号备用发射箭

火箭的背后,就是航天科技成果展的展厅。

可看、可摸、可玩

“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航天科技成果展”以“航天放飞中国梦”为主题。23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国土普查卫星返回舱、神舟三号返回舱、长征系列火箭家族模型、长征五号氢氧发动机、嫦娥三号探测器模型、北斗导航系统模型、商业遥感卫星和风云卫星等等,以及高达数米的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重达180斤的太空南瓜……除了能观看,观众还能触摸、体验。

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

在高分二号展示区,观众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找到全国任一地区的高清图像;在北斗车辆监管平台上,观众可以随时查阅全国各地车辆和出海渔船的动态信息。

这是全国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被视为让青少年寓教于乐的理想环境。因此,此次展览除了展示中国航天60周年的成就,“科普”也是一个重要任务。策展者解释:“要向公众说明航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

“玩转”月球仪

一个灯光闪烁、绿意盎然的沙盘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是零碳氢能利用解决方案沙盘。借助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而研发的氢氧能源设备,为火箭、楼宇、汽车、船舶等传送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生动地解释了航天技术是如何服务国计民生、走进千家万户的。

“在星空里飞!”

VR、AR、裸眼3D、幻影成像……最新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展览充满了科技感和现代感。

在利用AR技术呈现的“漫步广寒宫”展区,孩子们站在屏幕前挥舞手臂,屏幕里,嫦娥三号探测器便降临在他们身边,他们激动地手舞足蹈。

小朋友在“漫步广寒宫”展区体验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的震撼场景

以裸眼3D技术呈现的长征七号火箭发射画面,是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宇航学会)在长征七号发射期间特意邀请3D摄影团队赴海南摄制的,逼真的场景让人们重新回到激动人心的发射时刻。

神舟飞船模型的门口,自始至终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每一个走出来的孩子,都挂着满脸兴奋的表情。飞船里,他们戴上VR头盔,在360度的视觉空间里体验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

走进神舟飞船模型,体验航天员生活

5岁的王泽语小朋友简直是从舱里蹦出来的,“太好玩了,太好玩了!”她爷爷怕她摔倒,一把攥住她的手,说:“来对了吧!”爷爷说,头盔里跟电视里的航天员活动一模一样,“感觉自己真在太空里走了一圈儿。”王泽语说得更形象:“在星空里飞!”

科技馆将近闭馆时,一位来自外地的小女孩错过了下午的体验时间,而明天他们就要离开北京了。她抱着爸爸的大腿,一脸失落。爸爸弯腰对女儿说:“爸爸答应你再多待一天,一定玩这个,好不好?”

小观众在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展台试穿航天服

本次航天科技成果展将开放至年底,在此期间,观众都可以前来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体验神奇的VR太空漫游,一览中国航天的60年。(倪伟/文 王磊 刘淮宇/摄)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