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仰望星空,中国航天必将续写新的辉煌
发布时间:2016-10-11

——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在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接受中国航天报采访

一条60年的长路,一头连着一穷二白、人才紧缺、基础羸弱的航天初创期,一头连着在党和人民的关怀关心下活力迸射、在浩瀚宇宙中树下丰碑的中国航天事业。这60年的时光,是一段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设航天强国的激情岁月。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中国从此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一个甲子过去,中国航天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幅壮美的图画;而新中国也从百废待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航天白手起家、发力创新的经历,和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过程相伴相随。航天成果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号召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和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今年相继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上厚礼。兴奋之余,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不忘使命艰巨。今年,集团公司还要确保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圆满成功,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在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雷凡培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他回顾了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风风雨雨和集团公司开拓出的崭新事业,讲述了心中的航天精神。放眼“十三五”发展战略机遇期,他表示,“从载人航天到北斗导航,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历史的天空上,中国航天还将写下新的精彩。”

谈航天科技集团开拓崭新事业:一步一台阶,步步都有新突破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以钱学森、任新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峥嵘60年,取得了辉煌成绩,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引领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国已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

经过60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了独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号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和发射测控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十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12人次顺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目标;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诸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236次发射,现役火箭成功率达97.5%,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在轨卫星达170余颗,初步建成由“通、导、遥”三大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体系;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4次国际商业发射,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提供12次搭载服务。

“这就是航天大国的风范。”雷凡培回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始终强调这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奋斗所得来的。

成绩来之不易,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则是一个大型军工集团的发展命题,以及如何加速推动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

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前身是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如今已是拥有“神舟”、“长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就在7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负责人考核结果,集团公司获评2015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首次进入央企前三名;并被评为中央企业2013~2015年第四任期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首次进入中央企业前十名。至此,集团公司已连续12年、4个任期获央企业绩考核A级,连续4个任期荣获“业绩优秀企业”称号、捧得“科技创新特别奖”。

“我们用在中央企业之中并不算大的盘子,做出了一个个高品质的蛋糕。”雷凡培表示,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用担当和气魄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近五年航天科技集团取得的业绩,可谓一步一台阶,步步都有新突破。

——五年来,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2014年,集团公司还首次进入世界500强;2015年,集团公司再次进入世界500强,且排名比上一年提高了93位。

——五年来,集团公司在宇航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空间探索开发利用实力,包括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落月探测;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卫星分辨率达到亚米级;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成功首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第200次发射的新跨越。

——五年来,集团公司的武器装备建设实现重大跨越,有力夯实了我国战略安全基石。

——五年来,集团公司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加快归核聚焦,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集团公司产业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十亿元规模公司数量达23家,销售额超亿元产品达94种,控股的上市公司增至11家。

——五年来,集团公司市场开拓成绩显著,国际化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集团公司为12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实施了6个整星在轨交付项目,完成了6次商业发射服务及4次搭载发射服务。遥感卫星、宇航设备以及咨询服务均实现出口零的突破,成为中国高科技出口的典范。

——五年来,集团公司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丰硕。集团公司的总体与重点专业研发中心覆盖率达100%,近80%的专业公司和上市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荣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23项,居军工集团首位。

——五年来,集团公司的航天领军人才不断涌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集团公司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名。

……

在新一届党组成立后,集团公司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努力方向,始终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为目标,不断归核聚焦四大主业,奋发有为,开拓出了崭新事业。

谈航天精神传承:自助创新和人才培养是魂魄

只要谈论起中国航天,都绕不开一个词:航天精神。

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人不仅取得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下统称“航天精神”)。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60年发展历程和自身工作经历,雷凡培多次提及航天精神的重要性——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航天精神就是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的崇高精神力量。

航天高技术是买不来的。雷凡培认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是航天精神的魂魄。“航天精神是支撑并推动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且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国家科技基础薄弱、条件简陋,又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苏联停止援助等困难,老一辈航天人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攻关,相继实现了中近程地地导弹、“两弹结合”、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划时代的壮举,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远程火箭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军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曾经,世界航天格局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左右。现在,随着中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话语权在向中国倾斜。譬如,集团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已达14项,其中6项已正式发布,另外还有8项处于研制阶段,“面世”指日可待。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航天科技集团举办的全国五四主题团日活动,号召社会各界学习航天青年科研团队的创新创造精神。“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雷凡培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这些依托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完成的重大工程,作为我国科技的代表性成就已经载入史册。

近年来,集团公司提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核心就是要使集团公司具备强大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航天领域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并在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引领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

科技进步,创新是原动力。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雷凡培表示,“我们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还要做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他强调,创新一要有完善的机制,二要有实在的投入,三要有管理保障和服务。正是“三管齐下”,使中国航天从“跟跑者”发展到“并行者”,再到“领跑者”。目前,创新的“火车头”正牵引集团公司全速前进。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航天精英百炼成钢。人才之于航天正如砖瓦之于高楼,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经受制裁、封锁以及不断摸索的挫折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不断前进,而集团公司多年来都保持了重视科研的惯例,“我们每个研究院、所都能自行培养硕士和博士。”雷凡培总结航天人才培养的特色。而他自己就是在六院11所从技术员最基层的岗位干起,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再走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掌舵人位置的。

“国家重大工程历练、使命感、荣誉感和家国情怀,能成为激发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内在因素。”对于人才队伍建设,雷凡培有过论述:要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与事业同发展,坚持按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筹划和推进年轻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坚持弘扬航天精神,引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我国航天事业腾飞而拼搏。

“航天科技集团是锻造高端人才的大熔炉,而熔炉的火候配方则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在实践中造就人才是加快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雷凡培强调。

有这样一组数据和姓名,让中国航天引以为傲——集团公司35岁以下青年占55%;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中,45岁以下的占46.5%;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团队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近5年来,集团公司科技人员占比提升了5%,预先研究人员比例由11%增至17%;高凤林、徐立平、杨峰、李兵……集团公司这些巧夺天工的大国工匠,把一个个复杂的航天器打磨得完美无瑕,让航天器带着中国人的梦想飞向太空。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才向往航天、加入航天,雷凡培对此感到欣慰,他表示,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和重大航天工程的锻炼机会,也是很多行业无法比拟的。为此,集团公司还将为优秀人才争取更好待遇,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薪酬水平。

谈航天强国建设: 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强国,未来30年任务饱满

我们要实现的“航天梦”——建成航天强国——究竟是一番什么景象?

“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从成果和产品技术水平来说,中国仍然不算航天强国,与航天强国相比仍有一段差距。”雷凡培把眼光投向未来,展开了心中的发展蓝图:2020年,航天科技集团要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前300名。待到2025年左右,中国将迈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何谓“航天强国”?航天科技集团曾系统梳理了航天强国的指标,其中涉及产品技术领域的有100个,涉及经济领域的有27个。雷凡培表示,目前集团公司已有三分之一的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十三五”期间要增加到三分之二。而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都将在下一个十年迎来大的发展。

其中,新一代运载火箭亮相世界航天舞台,让中国航天人感到振奋。据雷凡培介绍,集团公司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想,构建新一代大、中、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序列,以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替代现有火箭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我国迈入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长征五号火箭首飞的意义重大,该型火箭未来将支撑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长五火箭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雷凡培还透露,集团公司已启动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重型运载火箭相关技术的攻关,它也将承担起为我国发射大型深空探测器的重任。

目前,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按预定计划稳步推进。雷凡培介绍,10月中旬,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择机发射长征五号火箭。这些任务都关系到中国航天事业日程表上的一系列规划: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和嫦娥五号绕月返回飞行,以及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每一次发射任务对某些关键科研技术指标的验证,都会影响到下一次的发射时间节点,一环紧扣一环。

按照计划,2017年4月中旬,我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此外,空间站试验性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也全面转入飞行产品的研制试验阶段,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核心舱,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我们靠自主创新独立建设空间站,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还将锻造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健全集团公司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拉动整个国家的基础工业发展。”雷凡培表示,有些路是别国走过的,中国之所以要大力持续推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的实施,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验证自己的新技术。如此看来,建设空间站意义非凡。

随着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我国后续探月任务也在稳步推进,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的嫦娥五号研制任务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择机发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完成相关论证工作,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0年底由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力争2021年7月前落到火星,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区域组网已经实现。按照计划,到2020年前后,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十三五”末,集团公司要基本建成以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系统为主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让老百姓更加深刻地体会“航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的含义。雷凡培举例:有了通信卫星,可以缩小城市间教育、医疗资源的差距。边远地区能同步观看北京市重点中学上课,北京市大医院的专家能指导边远地区的医生做手术;有了北斗导航卫星,交通网络、危险品运输、远洋作业等就“尽在眼底”,安全有保障,还能拉动上万亿的经济产业;有了遥感卫星,在泥石流、滑坡、水位变化等监测中,1厘米的变化都能看到,还能服务国土资源监测、违章建筑查处、生态环境评估、农业估产等领域。

“完善空间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推动产业融合、行业融合,实现卫星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更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发展。”雷凡培确信,在举国体制和集团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双重推动和配合下,中国航天商业化应用之路会越走越宽阔。集团公司所属的卫星运营公司、商业遥感公司逐渐成长壮大,集团公司牵头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等一系列事实,便是明证。

“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的型号任务量相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70%~80%。展望“十三五”和未来更长一段时期,航天科技集团将迎来更繁重的任务,而且这种任务饱满的状态还将持续30年。雷凡培笑言:“就连刚进入集团公司的年轻人,这辈子都不用为任务发愁了。他们将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和抱负。”

跨越历史的栈桥,迎接时代的风浪。航天科技集团正甩开臂膀阔步前行。“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雷凡培说中国航天事业这个大舞台回馈了他很多,但现在压力依然很大,每天一门心思只想做好一件事——

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带领航天科技集团的17万多干部职工,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以决心和勇气破解考验和难题,在航天事业的新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前人和时代的业绩。(陈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