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发表署名文章
发布时间:2016-10-13

传承航天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

太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资源和新的战略制高点,作为探索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航天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

60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36次发射,将326颗空间飞行器顺利送入太空,特别是完成了10次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建成了独立自主、配套完备、性能先进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凝炼了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彰显了航天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军工企业,承担着中国全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全部的洲际战略核导弹、全部的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等载人航天器,嫦娥系列深空探测器以及绝大部分军民商用卫星,部分战术地地导弹、部分战术防空导弹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承担着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是中国唯一的境内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在“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自1999年成立以来,航天科技集团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肩负起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传承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和科学作风,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集团公司始终坚持战略引领,先后召开了六次发展战略工作会,坚定推动以企业为定位、面向市场的战略转型。

在成立之初,集团公司就制定了母子公司体制的总体框架,提出了“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奋斗目标和“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建设方略;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集团公司进一步提出了“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六个转型”的实施途径;党的十八大后,集团公司贯彻落实中央的新要求,制定了加快推动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行动纲领,并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奋斗目标。

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集团公司坚持以国为重,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需求,全力以赴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战略核心力量建设等重大航天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密切跟踪世界航天发展的最前沿,全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实现航天技术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坚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加快航天重大区域统筹建设、航天研制条件保障和信息化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军工科研生产体系,创新科研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航天核心制造能力;坚持人才强企,用传承的航天精神鼓舞斗志,用先进的航天文化凝聚力量,努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的航天人才队伍。

圆满完成了国家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

17年来,集团公司圆满完成了国家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共实施了179次发射任务,成功发射了256颗空间飞行器,长征系列火箭先后实现了第100次和第200次发射的历史新跨越,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空间交会对接,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落月探测,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卫星分辨率达到亚米级,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成功首飞等。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提升了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一大批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成功研制并交付部队,有力地夯实了中国的战略安全基石,极大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和装备实战化水平,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了完备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组建成立了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和钱学森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电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立项运行,总体与重点专业研发中心覆盖率达100%,近80%的专业公司和上市公司设立了研发中心。

仅“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8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3项。申请专利累计约22800件,发明专利占比75%以上,有效专利12100件。

进一步夯实了航天科技工业的基础能力。

全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式初步形成,跨院协同能力稳步提升。多学科综合、多专业协同的集成设计能力和大规模系统虚拟仿真及试验验证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现役火箭的产能和可靠性保障条件实现跨越式提高,具备现役火箭年在线研制140余发、出厂25发(长征三号甲当量),以及航天器年在线研制100余颗、出厂30颗(1吨及以上的卫星)的研制能力,满足了当前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高密度任务的科研管理手段更加成熟,工艺振兴计划、航天标准化工程、航天质量提升工程、宇航产品工程成果显著,面向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技术基础体系更加完善,航天产品体系全面优化升级、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培养造就了新一代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

选拔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开拓精神强、有思路、有干劲、有担当、有作为的领导人才,选人用人工作满意率在央企名列前茅;形成了由院士、国家级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构成的专家体系和后备专家体系,建立了高校毕业生、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十二五”时期,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6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51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增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名、全国技术能手74名;型号两总近500人,航天技术预研人员占比增长了55%,航天科技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了整体跃升。

丰富完善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航天企业文化,凝炼形成了新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

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需求,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的理念,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建设具有航天科技发展特色的航天文化体系;发扬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与社会各行各业充分合作、密切协同,有力地保障了航天复杂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中央部署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定了“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寄予了殷切期望,进一步指明了奋斗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李克强总理要求“秉承优良传统,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全面发展。”可以说,“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当代航天人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为新的起点,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坚定战略定力,增强牢记使命、传承精神、献身事业的坚强信心,以圆满完成好各项航天任务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和国家的信任、人民的期望、历史的重托。

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富国强军使命,突出市场化转型,突出国际化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做优做强做大主业,肩负起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引领科学技术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后续的工作中,集团公司将全力进行下述工作。

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着力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使中国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空间应用能力。

圆满完成载人空间站工程,成功建成中国独立自主运行的空间站;完成探月工程,实现“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统探测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使中国具有更高导航、定位、授时能力和更高的空间、时间、光谱对地观测能力;完成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运载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以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系统为主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

到2020年,实现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建成完备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先进的远程精确打击和防空反导能力。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重点提升航天新概念、新原理、新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航天工程的集成创新能力。

瞄准航天前沿领域,加快具有重大战略性项目的超前论证;加大创新投入,营造创新氛围,加大创新力度,着力突破在进入空间能力,遥感、导航、通信等应用卫星以及导弹武器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中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

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增强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畅通以技术、资本为纽带的军民融合发展渠道。

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体系。

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遵循各类产品研制、生产内在规律,按照矩阵管理模式强化垂直管理,科学配置资源,优化研制流程,加强质量管理和外协管理,从产品设计、生产、测试试验,以及产品化、科研生产组织方式等重点环节,着力提升核心能力,加快推动航天研制模式从科研型向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转型。积极适应商业航天发展的形势要求,探索适应市场化采购机制的项目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供应链体系准入和退出机制。在保成功、保质量、保进度的同时,提升航天型号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始终坚持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航天智能制造与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重点型号保障条件建设、重点领域的体系化军工核心能力建设,以及多学科系统级研发、协同设计仿真和总装集成能力建设,加快提升系统抓总和核心专业支撑能力;以智能化为目标、以“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手段,构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航天智能制造体系;建立完善的航天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元器件、原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提升航天产品综合保障及售后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建立面向国内外的市场营销体系。

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清晰、有技术支撑、体现军民融合特色的重点项目,打造一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整体竞争优势强的航天特色核心产业群;实施航天市场营销战略,加强航天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平台和“一带一路”政策,多渠道拓宽国际市场。努力培育一批主业方向明确,有技术领先优势、行业影响力的重点公司和有协同优势的项目。

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重点造就一支与国际一流相适应的航天高素质人才队伍。

努力成就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掌握世界前沿技术、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家;造就一批具有突出领导才干、高超技术水平、深厚系统工程底蕴的工程大师;培育一批能够驾驭市场,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卓越领导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具有国际视野、市场理念和职业精神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系统工程经验、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掌握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高超技艺、善于攻坚克难的技能大师,全面提升航天人才队伍整体竞争优势。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牢记航天事业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坚定不移地继承老一辈航天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上,继续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在预先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领域不懈追求、勇攀高峰,不辜负老一辈航天人的期望和嘱托,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而奋勇拼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