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市小学生们在安徽省科技馆内参观航天模型。(新华社发)
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一甲子代表一个轮回,中国航天沧桑巨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向着“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
4月15日,汽车奔驰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这里没有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景象,只有风在呼啸。从内蒙古额济纳旗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百余公里的公路上,随处可见一座座沙丘,稀稀拉拉的几蓬骆驼刺在沙丘的背后勉强站住脚。
这里是东风航天城。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身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这个一年四季只有西北风嘶吼、最高风速达每秒40米的地方,中国航天人却豪迈地说:“这是东风!”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一声令下,10万大军昂首开进荒漠,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夜之间搭起了绵延十几公里的帐篷。从此之后,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功业汇入单调的“工号”,汇入大漠风烟。
50年后,钱学森先生仍感慨不已,如果当时不下那个决心,那么我们现在就没有原子弹,没有氢弹,没有导弹,也没有人造卫星,就没有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
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象征东风人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剑指苍穹。碑座下,安放着聂荣臻元帅的骨灰,他身后,是一列将星闪耀的墓碑,自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以降,李福泽、张贻祥、徐明、石荣屺……这些写进共和国航天史册的将军,依然紧随聂帅。陵园中,730多座墓碑寂然伫立,更多的是无名英雄,他们的墓碑像排列整齐的军阵,守护这片热土。
1960年,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西方报纸蔑称,原子弹是“弹”,运载火箭是“枪”,中国人是“有弹无枪”,不足为惧。
1966年10月27日,中国进行第一次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7名勇士担任了试射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操作手,“七勇士”进行操作的地下室距离发射架不到100米,上方土层厚度仅为4米,如果核弹出现意外,地下室不可能提供任何有效防御。“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猎猎风中,勇士们的誓言传出很远很远……
“核弹头在靶心上空预定高度爆炸,试验成功!”“两弹结合”的成功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总有一种期待让人充满力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遗址矗立着东方红发射塔,历大漠四十多载风沙雨雪,仍旧倚天而立。
纪容林是中心测发总体系统主任工程师。在这座被废弃的老发射塔前,他神情肃穆:“每当中心有重大发射任务或者面临重大发射挑战的时候,我们都会来这里走一走。”他说,先辈们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建立了通往宇宙的通途,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中心自建立以来,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先后发射了99颗卫星、10艘飞船和1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组织实施了1000多枚各类火箭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23个第一”。
在中心党委书记夏晓鹏看来,2016年中心的任务非常繁重,责任重大:中心计划实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9次卫星发射任务,还有百余枚火箭的测试发射。“国家航天日的设立对我们航天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未来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我们一定会把中心建设成‘世界一流航天中心’。”夏晓鹏表示。
令人振奋的消息陆续传来,在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庄重宣布: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正式立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启动,计划到2030年跻身航天强国。
航天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行永不停歇,壮哉,中国航天梦!(叶乐峰 宗兆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