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大事 > 正文
“八年四弹”绘蓝图指方向
发布时间:2016-09-30

——党中央批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1965年,在中央和科学界广泛交流论证的基础上,七机部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也就是俗称的“ 八年四弹”规划。规划提出在8年内研制成功东风二号甲、东风三号、东风四号和东风五号四种国防急需的导弹武器。

当年3月22日,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这个规划。

“八年四弹”规划的实施,为中国建立巩固的国防科技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日举办的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航天科技成果展上展出的东风一号、东风二号甲、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东风五号族谱图。

1963年4月,国防部五院科技委第一次年会上,屠守锷代表一分院地地导弹组发表了有关地地导弹技术发展途径和步骤的文章。

我国从仿制起步一直到研制洲际导弹,在技术上采取什么途径、哪些步骤,报告中都说得很清楚。

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三火箭首任总设计师的谢光选认为,途径、步骤选对了,预研课题就有了方向。这使航天人在预先研究方面节省了经费,赢得了时间。谢光选认为,屠守锷的这篇文章“是一个技术发展奠基的文件”。

那时候,东风一号的研制成功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导弹的能力。东风二号研制过程中的波折,已经使航天人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各方面的积累使得型号研制条件已经成熟,导弹研制工作可以阔步前进了。

1965年2月,中央专委第十次会议后,中央决定,发动群众就制定地地导弹规划进行大讨论。2月18日~3月7日,在七机部部长王秉璋主持下,2400多名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对研制地地导弹进行了大讨论。

基于大讨论形成的共识以及屠守锷的《地地导弹发展技术途径与步骤的报告》,3月11日,七机部形成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

这个发展规划提出,从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时间研制出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东风三号中程导弹、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史称“ 八年四弹”规划。

在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上,七机部提交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和进度安排获批准。按照这一规划和常规型号的研制生产任务,中国航天的导弹研制工作即将大踏步前进。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导弹研制工作一度陷入瘫痪和半瘫痪。但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亲自过问下,依靠前十几年打下的基础,依靠专家、干部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研制工作仍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66年10月27日,在聂荣臻元帅的亲自指挥下,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在隆隆的巨响声中点火升空,如同一条喷火的巨龙刺向苍穹。9分14秒以后,核弹头在距离发射场894公里之外的罗布泊弹着区上空成功爆炸,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东风三号首次发射试验获得基本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对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两级火箭的级间连接和分离技术、火箭发动机地面高空模拟试验和高空点火技术、火箭的稳定控制和制导技术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十年动乱,一场浩劫。虽然有周恩来总理的全力保护和照顾,但中国航天人也经历了几乎难以承受的磨难,“在失去秩序的环境下搞导弹”使中国的“八年四弹”规划整整延迟了8年。

1971年9月10日,东风五号成功试射。

1980年5月18日,当黎明再次出现在大地的时候,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全程试验发射如期进行。在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中,导弹尾部喷射着耀眼的白炽火焰,拔地而起,直飞位于太平洋上的预定目标区。

约30分钟后,导弹扑向海面,水柱顿起,荧光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翡翠绿色,百米宽幅,绚丽夺目。

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八年四弹”规划至此全部完成,我国由此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获得成功的国家。(刘淮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