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大事 > 正文
“倚天长剑”飞向太平洋
发布时间:2016-09-30

——我国成功研制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

正如张爱萍将军所言:“ 东风五号生于乱世,先天不足。”然而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扛住了接二连三的挫折。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飞越8000公里、跨6个时区,准确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获得成功的国家,它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

东风五号导弹进行吊装。(资料图片)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将其命名为东风五号。这也是钱学森主持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中“八年四弹”的最后一弹。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批科技人员刚刚完成东风二号的研制任务,转战到东风五号的研制现场,其中就包括时任东风五号副总设计师的梁思礼。

在“四人帮”猖獗的日子,虽然七机部的研制工作没有停止,但“文革”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各种条例、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变成一纸空文。时任东风五号副总设计师的李占奎描述当时的工作状态说:“(东风五号)方案论证来论证去,进展不下去,一拖就是好几年。”

而此时,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不期而至。中苏边境的珍宝岛武装冲突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时任国防部长的叶剑英元帅说:“没有洲际导弹,毛主席睡不好觉。”因此,军管会加紧推进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

东风五号要攻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计算机制导技术等十大关键技术。每一项新技术都是研制人员需要面对的拦路虎。但为了赶进度,军管会还提出减少导弹试验数量、缩短研制周期等措施。承担主要任务的北京地区专门组织了导弹各分系统的“生产大会战”,这些措施虽然加快了研制进度,但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做法,为后续工作埋下了巨大隐患。

很多当时参与研制的人员都提到,大会战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测试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廖道文当时是航天某研究所副所长,他清晰地记得,“最长3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一直在机房里敲机器(计算机),饭菜都是别人送到试验室的”。这种问题层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导弹总装完成并运送至发射场。研制团队在发射场又干了一百天,最后才算把所有问题基本解决了。

时任东风五号研制技术总负责人的屠守锷后来这样回忆道:“虽然在地面测试时间长一些,但各系统工作协调,测得的参数也在合格范围之内。”对于即将到来的导弹首次飞行,屠守锷称其为“ 旱鸭子下水第一遭”。结果,从1971年9月~1973年4月,东风五号经历了三次点火飞行试验,但都不圆满。

1976年国庆节刚过,从北京传来“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东风五号也迎来了重生。重生的东风五号被命名为02批,技术方案和各系统设计进行了彻底改动。此后,东风五号的研制进度明显加快,可靠性也大幅提高,在之后数次不同弹道的飞行试验中都获得成功。

1980年5月9日,一则授权新华社发布的公告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试验代号为580。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点整,发射场传来了绵绵不绝的轰鸣声,东风五号拔地而起,直上云霄。30分钟后,东风五号导弹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天而降,向着预定海域飞去。

很快,回收舱里的染色剂把附近的海水染成翠绿色,在预定海域待遇的打捞直升机仅仅用了5分多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数据舱的打捞任务。

“ 我们成功了。”在兴奋的人群中,梁思礼碰到了聂荣臻元帅,两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两双颤抖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吴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