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大事 > 正文
巡天遥看一千河
发布时间:2016-09-30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绕地球47圈后,于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成功回收。我国成为第一个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就在本国国土上成功回收卫星的国家,也成为了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从1975年至今,我国已发射了23颗返回式卫星,在国土普查、资源探测、材料研究、生命科学和提高农作物品质、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现场。(资料图片)

1970年,当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航空周刊》的一位老编辑预言,美苏将在10年内诞生返回式卫星。然而,彼时的中国也早已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

1967年,当时的中国正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看到研制工作前景光明,综合考虑了“两弹一星”和未来载人航天的需要,提出要研制返回式卫星。国家决定把任务交给当时的上海机电设计院(现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负责。

508所在当时是从事探空火箭研制的,它与返回式卫星有什么联系呢?

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王希季院士是当年开创返回式卫星事业的先锋。他解释说,探空火箭的弹头就相当于返回式卫星的仪器实验舱。因此,从技术上说,返回式卫星对探空火箭是有一定继承性的。尽管如此,在当时,让卫星返回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技术难题,比东方红一号卫星更复杂。

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火箭除了要有足够的推力使卫星达到入轨的高度,还要有精确的制导和控制能力,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就要求运载火箭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卫星的研制之路也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当时,美国和苏联尝试提出过3种方案:整星制动回收、返回舱制动回收和胶片暗盒弹射回收。考虑到当时我国的财力和技术水平,我国选择了较为现实的返回舱制动回收方案。

1974年年底,当研制团队闯过道道技术难关,喜送火箭和卫星“出阁”之时,却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失利。

1974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和返回式卫星从技术阵地转移到发射阵地。一切准备就绪,发出“点火”指令后,火箭正常起飞。然而,就在火箭升空20多秒后,一阵巨大的爆炸声伴随着颤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来是火箭发射失利导致卫星坠落。

那一刻,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沉痛难抑。大家都没有出声,宿舍、食堂、车间都一片寂静……

事后,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鼓励科研团队:“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颓丧,要继续奋斗,再接再厉,一定要达到目的为止。”于是大家就憋着一股劲儿,越是失败就越要证明我们一定可以!

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此后,返回式卫星不断发射升空。它在整个卫星家族中占有很大比重,用途也很广泛,能作为观测地球的空间平台,装载各种精密的遥感仪器设备,可获取大量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的遥感资料,广泛应用到科研和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同时,由发射返回式卫星掌握的天地往返技术,也为后来的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常飞)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