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航天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新中国67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 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孙家栋、王希季、杨嘉墀以及已经去世的姚桐斌、钱骥九位航天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从左到右依次为屠守锷、杨家墀、黄纬禄、任新民、王希季、孙家栋。(资料图片)
1999年9月,在我国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的喜悦中,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有九位是航天专家。
9月18日,新整修过的人民大会堂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被誉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二十四个大字悬挂在大礼堂三层眺台上。
下午3时,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大会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获表彰的九位航天专家是: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孙家栋、王希季、杨嘉墀以及已经去世的姚桐斌、钱骥。
欢快的乐曲声中,已84岁、前一年还到卫星发射场工作过的航天老总任新民,走上了主席台;身体虽然虚弱,但一直不忘我国潜地导弹发展的黄纬禄走上了主席台;还有英年早逝的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姚桐斌的遗属也走上了主席台……
“那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昂的国歌声,唤起我万千思绪……中华民族虽已不是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但我们要继续在科技强军中重铸辉煌,再立新功。”日后回忆起大会现场的感触,黄纬禄依然激动不已。
“在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决定》中写道。
当国家主席江泽民把一枚枚金光闪烁的奖章,挂在元勋们胸前时,大会堂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几天后,在“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上,当被问到接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心里最大的感受时,王希季和杨嘉墀的第一句话都是:“心情非常激动,这不是哪个人的荣誉,而是大家的荣誉。”已届耄耋之年的任新民,在表彰大会结束几天后又前往科研生产的第一线067基地继续忙碌着。
在航天专家看来,在中国这块领土上,“两弹一星”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中国的科研成果无一不是靠着这种精神搞出来的。
回顾“两弹一星”的研制历史,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院之初,我国的发展还十分落后,西方封锁,苏联不予支持,全院除钱学森外谁也没有见过导弹。
在经济最困难的岁月里,陈毅元帅曾对航天人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我的腰杆就硬了。”
于艰难困苦中起步的中国航天人,把这话牢记心底,在自主攻关的漫长征途上埋头苦耕于试验场、深山野岭、戈壁荒原,把共和国的国防基础,一点一点打牢,夯实。
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7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像一声巨雷,震惊了世界,年轻的共和国,从此更加强大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如今“两弹一星”已经载入史册,但“两弹一星”事业还在继续。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国防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航天事业发展也不断攀上新的高峰。(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