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任务的首颗星。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嫦娥一号开启的探月工程树立了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 |
嫦娥一号卫星模拟图。(资料图片)
2004年2月25日,国防科工委办公大楼会议室里,在座的人脸上欣喜而略带神秘,大家的手边都有一份文件。
大约一个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一周前,国务院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这一天是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同时确定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它的总体目标是“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
工程上马后,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建培手下只有34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0多岁。这群年纪尚轻、经验不足的科研人员开始了中国深空探索。他们先后攻克了轨道技术、定向天线、月食问题、卫星热控、测控数传、数据管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了中国航天器历史上的多项突破。
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的日子。
“ ……5、4、3、2、1,点火!”18时5分,发射台操作手按下红色的点火按钮。黛色的夜幕中,巨大的火光和烟雾升腾起来,长征三号甲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穿云破雾,直刺太空。
火箭飞行24分钟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星箭成功分离,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轨道倾角31度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此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进行了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经历了约13天14小时、行程约200万公里的嫦娥一号卫星,从此成为了月球的卫星。
11月26日,嫦娥一号向地球传回了第一幅月面图片和月球三维图像,这幅图像比欧洲和美国掌握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还要完整。
2008年11月7日,设计工作寿命一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一周年,绕月飞行4000多圈,完成了对月球的12次轨迹覆盖,实现了工程提出的“精确变轨,成功绕月,有效探测,寿命一年”的预定目标。
2008年11月12日,根据嫦娥一号获取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亮相,这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中最完整的一幅,几乎涵盖了神秘月境的全部“领地”。
2009年3月1日,比预计飞行时间超出半年多的嫦娥一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地撞击在月球的预定撞击点上。
嫦娥一号卫星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
根据规划,探月工程按“ 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嫦娥一号卫星为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开展和其他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开启了第一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嫦娥二号全新的着陆相机、数据传输能力,对嫦娥三号卫星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为我国进一步了解月表环境、把握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规律、有效降低探月工程二期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3年12月2日,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发射成功。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顺利抵达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继“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辉煌成就之后,深空探测成为了一张让国人骄傲、世界瞩目的“ 闪亮名片”。
当前,我国首个实施月面取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进展顺利,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并择机发射。未来5至10年,我国将加快实施以火星探测为重点的深空探测工程。(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