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大事 > 正文
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发布时间:2016-10-09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中国人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08年9月25日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大漠戈壁中,中国航天人再次启程。这一次,他们准备打开中国人第一扇触摸太空的门——航天员进行首次太空出舱活动。

三天后,这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我国顺利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首次重要飞行。

这次飞行为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研究,并进而发展我国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和技术基础。

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资料图片)

时间的巨轮驶到了2008年,这是注定被历史纪念碑铭记的一载。这一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还实施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科技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一道亮光刺破苍穹,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七号飞船冲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幕,直飞天际。经过579秒征程,飞船准确入轨。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将联手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

这次发射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发射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指导神舟七号飞船发射。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他说:“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出舱活动”是“神七”任务的核心所在,这读起来只需一秒钟的短短四个字,却让所有参与神舟七号飞天任务的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三年时间的创新攻关。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主要依靠运载火箭和飞船的自主飞行,人作为主体真正参与的活动较为有限,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将身着舱外航天服首次离开神舟飞船,在太空中独立操作并进行舱外活动,这是在充分继承前两次技术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为突破出舱技术,确保“一飞冲天”,中国航天人攻克了运载火箭系统、载人飞船系统等七大系统的技术难关。

在载人飞船系统方面,为了突破出舱技术,中国航天人专门研制了气闸舱,它首次亮相,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个具备多重功能的舱体——既要支持航天员太空生活,又要支持出舱活动,还需要具备气压泄除、恢复等功能,处处存在挑战。在航天人的努力下,这些难题一一被攻克。

在运载火箭系统方面,为了提高可靠性和舒适性,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二F火箭进行了两大技术攻关,突破了“8赫兹”和“415秒”两大技术难题。

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强震。当时,逃逸系统发动机产品正在四川进行吊装连接,在剧烈晃动中,科研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妥善处理产品上。

9月27日16点41分,在美丽的太空落日的映衬下,翟志刚的头部慢慢探出舱外,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观赏和感觉到了美妙的太空世界。他手持五星红旗不断挥舞,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浩瀚的太空。

9月28日17点37分,在太空遨游近3天的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18点23分许,3名航天员先后健康出舱。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飞离地球家园进入浩渺太空,到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中国航天人用心血和汗水铺设了这条“ 飞天路”。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个瞬间,历史的画面依旧荡气回肠。在荒凉的戈壁上,在广袤的大漠中,航天人忍受着寂寞与孤独,一次次放飞梦想,拥抱星空。(赵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