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大事 > 正文
科技界最高荣誉花落航天
发布时间:2016-10-09

——孙家栋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1月11日,人民大会堂里华灯璀璨,气氛庄重而热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隆重召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为500万元人民币。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孙家栋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多个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

这仅仅只是“ 航天事业出人才”的一个缩影。回眸过去,人才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宿东/摄)

2010年11月11日上午,当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证书时,他的双眼湿润了。

当孙家栋深深地向台下的科技界代表鞠躬致谢时,台下掌声雷动,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航天专家表示了最大程度的肯定和祝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孙家栋亲身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开创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多个项目的研制工作。

孙家栋表示,获得这样的荣誉,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他说荣誉不仅属于获奖个人,也属于科研战线的全体同志。他将牢记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继续为航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工作。

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上,孙家栋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人生可谓是一本精彩的“航天读物”——

目前,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由他主持研制的卫星就多达30多颗。此外,他的人生还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座新丰碑,因为中国人第一次把视角投向了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去过这么远,这意味着航天技术要克服一系列的难题,这对航天器的产品质量、精度要求、时间的准确性等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科学目标的圆满实现。”孙家栋微笑着说道。

作为中国卫星事业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孙家栋经常被人称作中国的“卫星之父”。但他本人却从不敢以此自居。“我一看到这种报道,就想写信给作者,让他们改过来。”他总觉得,是时代成就了自己;他总是强调,航天事业的每一点成绩都是集体分工协作的结果。

“航天事业不允许失败,国家把这么重大的工程交给我们,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那个年代,脑子里就没有想过失败了怎么办。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几任航天领导用‘严肃、认真、周到、细致、万无一失’的理念来规范自己的工作,才能够让中国航天的探索之路走得既扎实又长远。无论航天技术发展到什么深度,无论我们拥有了怎样先进的工具和手段,秉持严谨的科学作风依然是每个航天工作者起码的从业素质。”孙家栋语重心长地说。孙家栋的获奖,是“中国航天事业出人才”的一个缩影。回眸过去,人才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航天两大集团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为牵引,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型号或专业岗位上担当重任,加快其成长。一大批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成为重大航天型号研制的领军人物,同时,大量年轻技术骨干成为型号的主力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如今,大批航天才俊已成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航天60年的发展,既是人才成就事业的历程,也是事业造就人才的历程。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才队伍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和开拓创新,就不可能取得辉煌成就,就不可能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陈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