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大事 > 正文
北斗之光闪耀全球
发布时间:2016-10-09

——我国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早在1997年,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先期启动了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准备工作。自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团队经历了长达15年区域系统建设的攻关和研制历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的卫星星座,其顺利实施也有力地带动了航天科技工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预计到2020年左右,北斗系统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概念图。(资料图片)

2012年10月25日23点33分,长征三号丙火箭托举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呼啸升空。随着该卫星的顺利入轨,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

经过4次变轨和最终定点捕获,最后一颗区域组网卫星加入了北斗编列。

在进行了近2个月的卫星在轨测试和系统连调之后,12月27日,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北斗应用也将随之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

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1颗卫星,2009年4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2颗卫星,有效验证了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和体制。

2010年,对于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经过一系列的密集发射,连续5颗“新成员”参与组网,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更是集团公司在2010年全年宇航发射的压轴之作。

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是集团公司“十二五”宇航任务的首战。2011年4月10日,该星成功发射,意味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已基本建成,随着同年陆续发射成功的第9颗和第10颗北斗卫星“落户”,系统对覆盖区域的导航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对于北斗导航系统来说,2012年有着非凡的意义。2月25日,刚过完农历新年,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加入了北斗组网行列.

随后,4月30日和9月19日,集团公司的两次发射将4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地球中圆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第一次在中高轨道进行布局。

10月25日,随着第16颗北斗卫星如“ 棋子”般在“ 太空棋盘”中“ 落子”,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建设工作完美收官。

至此,北斗导航系统具备了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功能,在当前特殊的国内外政治、外交形势下,其成功的意义尤为重大。

近年来,随着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号角吹响,中国航天进入了高密度发射阶段。

截至2012年,北斗系统的服务区域已经扩展到东经55至180°,定位精度提高到水平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提高到目前的每秒0.2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的卫星星座,其顺利实施也有力地带动了航天科技工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推动我国向世界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系统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随着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提供全面服务。

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在服务模块上具有自身特色。这既解决了用户自身的定位问题,还实现了位置信息交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照“ 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拥有35颗卫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届时,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将剑指全球,与GPS、“格洛纳斯”、“伽利略”一起展开激烈而公平的角逐。

北斗亚太组网成功后,这张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网络,能酝酿年产值千亿的产业,打破GPS垄断地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将为国家和民众树起坚强保障,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据悉,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超过1900亿元,北斗相关的贡献率超过30%,其中在精准行业、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领域,北斗贡献率已经占到半数。

未来,北斗系统还将引导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穿戴式设备等个人消费领域的大众应用,促进北斗系统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发展。(任悦鸣)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