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亲历 > 正文
对于劳动,他们总有一点“贪心”
发布时间:2016-07-06

阳光和煦的午后,我坐在窗前静思。温暖的阳光交织着树的枝桠,透过窗户洒进来星星点点摇曳的光影,宛如美妙的音符。在这样静谧的时刻,我想起了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的三代劳模——朱大先、赵阿狗、唐建平。

“新兵”与航天事业共成长

时光退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摸索前进。

当时,刚迁至上海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二设计部(800所的前身)的领导班子中没有一人是导弹专业科班出身,就连工程技术人员也大都是“门外汉”。为了使产品尽快上马,上海市委从其他单位抽调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充实航天队伍。

此时,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朱大先挺身而出,自愿从上海机床厂调来,成为一名航天新兵。有人笑他“傻”,“新工厂远离市区,物质条件差,吃在草房里,住在办公室,两星期才回一次家。图的是什么啊?”朱大先却说:“我从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劳动模范,这是我原本做梦都想不到的,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渴望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起步阶段是艰难的,靠着苦干,朱大先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某型号先锋批仿制生产,使800所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边生产边试制新型装备的“三级跳”。

革新迷巧创“狗字号”

赵阿狗是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工人。年轻的时候,他就爱动脑,在工作中常常“出新花头”。上世纪80年代,军工企业加快“军民结合”步伐,大力发展民用产品,为赵阿狗搞革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新江厂“上海牌”洗衣机上马初期,有些零件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内胆筒段两端的大小翻边工序,由工人把筒段放在模胎上,挥动木榔头反复敲打100多下方能完成。这道工序成了洗衣机生产的一只“拦路虎”。一次,原航天部领导来厂检查工作,看到工人们一个个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十分心疼,关切地说:“现代化的产品,作坊式的生产,非改不可。”

赵阿狗主动请缨,同另外几名工人一起,画图纸、找废旧材料、加工装配,仅花两个月的时间,便制造出一台手动翻边机。此后,他对技术革新更加着魔。在短短的5年间,赵阿狗单是为洗衣机内胆和外壳设计的专用机床设备就多达9台,组成了两条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专用生产线。工人出于对他的由衷钦佩和感激,亲切地把它们称为“狗字一号”、“狗字二号”、“狗字三号”……

赵阿狗业余时间常常去图书馆,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厂里一些小青年开玩笑地说:“年过五十五,半截已入土,理当享清福,何必自讨苦?阿狗师傅,不要太‘贪心’呵。”他听了只是笑笑,每次总是这样回答:“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天生这个脾气,改不了啦。”

智能蓝领“门槛精”

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特级技师,坚韧不拔的唐建平用了22年的时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看上去寡言少语的他,却有着强烈的好胜心。他说,“这是在航天这个大熔炉、在人才辈出的800所传承下来的工作作风。”

唐建平说,做什么事都有门槛,门槛越精越好。工作上唐建平的门槛自然是精的。加工中心设备发生故障是常有的事,操作工只需坐等维修人员来修理就可以了。可是,唐建平不这样想,他说:如果自己能掌握一些维修技能,就可以节省很多停工时间。因此,每次维修人员在机床维修时,他都站在旁边观察和请教,不久,就掌握了一般的维修本领。

1996年深秋的一天,车间里一台从外国进口的卧式加工设备突然出了问题。外方驻沪销售服务部的答复是修复需要3个月,费用不低于4000美金。型号生产怎能等得起3个月?车间里顿时炸开了锅。“我们自己试试吧。”唐建平坚定地说。他带着小组成员将设备大卸八块,逐段检查,最终仅花费了100多元人民币,这台设备又“生龙活虎”起来。中国工人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设备修理的故事传出后,老外竖起了大拇指。

唐建平常说,掌握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已经53岁的他,考进了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大专班。有些人不理解,唐建平什么荣誉都有了,年纪一把了,还需要文凭吗?他说,自己上大学读书一不为拿文凭,二不为涨工资。这些年组织上给了多项荣誉,但总觉得自己跟这些荣誉有很大差距。只有不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识型、复合型、专家型的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王海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