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60年·亲历 > 正文
那年,我第一次去发射场
发布时间:2016-05-18

上世纪70年代,在加入航天队伍的第六个年头,我有幸获得去酒泉卫星发射场工作的机会。当时那里是我国唯一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发射场,揭开其神秘面纱,是多少人的梦想。获此机会,我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那时到发射场出差,有很多现在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诸如兑换全国粮票、借老羊皮棉衣、开进场介绍信等。

当时全国粮食属定量供应,各地均有自己的地方粮票,各省、市不能通用,各地粮食供应比例也不同。如北京粮票分面票(可买面粉)、米票和粮票(可买粗粮或到饭店吃饭),另加每月每人半斤油票。出差前,我们必须按比例将面票、米票和粮票外加油票,兑换成全国粮票,到发射场后,再用粮票和钱购买饭票和菜金,到食堂购买选择范围有限的饭菜。

由于发射场冬天寒冷,试验队队员个人的衣服装备有限,单位当时备有一些老羊皮棉衣,供去发射场的人员临时借用,用毕归还。这可是单位当时的重要资产。

那次任务因为我是半程进场,必须先坐火车到达清水,再通过发射场接待站,用介绍信免费换取从清水到酒泉发射场的火车票。当时这段铁路对外是不营业的,型号专列到清水也要更换火车头,由发射场司机开进发射场内部。火车1天1趟,没有时刻表,单向开到为止。车上有20多个战士,同时配备铁锹。有时遇到沙尘暴将铁路路基淹没,战士们会下车挖出路基,火车再继续前行。

当时北京到发射场没有航班,只能乘坐专列或自己坐火车。北京到乌鲁木齐的69次快车,全程108小时,到清水需3天时间。凭着年轻力壮,我们几个同事坐着硬座、吃着火车上的盒饭,乐呵呵到达清水,再坐约6个小时的内部火车,到达目的地。

发射场的生活是艰苦的,文化生活也是贫乏的。工作之余,试验队员除看书之外,也就是偶尔打打扑克,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看个露天电影。大家穿上厚厚的皮衣,整齐地坐在马扎上在室外看电影,也算是发射场的一道风景。一次电影放映之前,有人事先去打探电影名称。一名小战士神秘地说:“是一部‘外国电影’,叫什么宫。”等大家晚上观看之后,才知道那部“外国电影”竟然是纪录片《布达拉宫》。

在发射场20多天的工作完成后,我和同事们一道坐着回程专列经过5天行程,结束了我的首次发射场之旅。

如今,当往返发射场成为航天工作常态,当一切条件变得便利起来之后,回想起那一段青葱岁月,不禁让人感叹时光荏苒,感叹这三十多年来中国航天的巨变。

老一代航天人的艰苦创业,为中国航天打下坚实基础;新一代航天人的意气风发,成就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传奇。作为一名航天老兵,我曾经视发射场的现代化和卫星飞船的批量化为自己的梦想。而今,我们不但实现了这个梦想,也正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航天梦积蓄力量。让我们新老交替的航天人共同努力,用智慧成就梦想,用成功报效祖国!(陈逢田)

(作者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AIT工作专家,从事卫星AIT一线工作40余年。退休后返聘,继续从事AIT工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