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651”任务)研制固体火箭推进剂是我一生中非常值得回忆的往事。
1964年,我被分配到四院42所,从此开始了固体火箭推进剂研制征程。
1965年,42所搬迁到呼和浩特市郊一个新的推进剂研制基地。初到内蒙古,42所可谓“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实验室、办公室、单身宿舍等都是借用兄弟单位的。有家眷的同志借住在离基地10多里外的老乡家,每天骑自行车或乘大卡车上下班。食堂也是用芦苇搭成的,生活非常艰苦。
全所同志争分夺秒地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开展推进剂探索。经过努力,搬迁后一个月,我们研制的推进剂配方在基地开始了首次发动机装药,结果得到了振奋人心的性能数据,我们称之为“401-3”配方。后来,大家又经过工艺改进,先后成功研制出性能更好的“401-3A”配方和“401-3B”配方。
1967年初,所里要我接受新任务。后来我才知道,四院要承担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研制工作。而发动机推进剂配方决定就在“401-3B”配方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其满足“651”任务要求。
研制时间非常紧迫,整个固体发动机研制时间不到3年,配方研制时间仅为2年左右。回到组里,我向大家传达了“651”任务情况和我们在其中承担的研制工作。同志们听了备受鼓舞,决心要以事业为重,坚守岗位,只要任务需要,就不讲条件努力完成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圆满完成“651”任务在42所的研制工作。
我们认真分析了配方现状,认为有利的方面是配方多项性能都能够满足任务要求;不利的方面是发动机在实际工作中是旋转状态,固体推进剂在燃烧工作时,会产生一种金属粒子沉积,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当时找到实验用的超细原材料十分不易,组里就派王连生同志常驻哈尔滨一家生产厂,要求提供各种规格的原材料,反复进行配方性能实验。室里还派专人帮助厂里建立原材料粒度测定方法。在协作厂大力配合下,我们最终在配方中使用的这种金属组分达到了16微米以下。
可问题还是出现了。“401-3B”配方在“651”全尺寸装药发动机旋转试车时,金属粒子的沉积远超规定指标。经过反复讨论、分析,发动机设计所与“651”任务总体单位协调,决定一方面降低发动机旋转速度,一方面减少金属组分的含量。这就形成了最终使用的“401-3F”配方。改进后的配方进行全尺寸发动机试车,试验结果满足了任务指标要求。42所配合兄弟单位在1969年第二季度圆满地完成了“651”任务固体发动机装药的交付任务。
197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日子,也是我们从事固体推进剂研制的航天人永远牢记的日子。当我们听到“东方红一号”卫星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声时,心情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我国固体推进剂研制事业走的是一条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配方的成功研制为后续推进剂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年10月,带着“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喜悦,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又离开了内蒙古南下湖北,扎根大山,继续为国家研制新的推进剂配方。(陈荣定)
(作者为四院42所退休科技人员,曾任42所科技处处长,参与过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