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在进行吊装。
亮点一:
第三把座椅的“光荣人生”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送两名航天员上天。有趣的是,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相同的是,返回舱座椅的数量依然保持三把。为什么要为两名航天员配置上第三把座椅?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工程师明章鹏认为,这是第三把座椅的“光荣人生”。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配置三把座椅首先是由整体布局决定的。
从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开始,“神舟家族”开始运送3名航天员,那时第三把座椅就已经存在。随着神舟系列飞船的不断成熟,飞船的技术状态已经逐渐固化。其中飞船返回舱座椅就是飞船整体关键技术状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座椅数量减少,那么将意味着整艘飞船成百上千种技术指标要随之变化,已经被固化下来的飞船整体技术状态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事实上,对于两名航天员出征太空,第三把座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回传的影像可以看到,景海鹏坐在中间的座椅上,陈冬坐在右边的座椅上,左边的座椅上放着与两名航天员等量的物品。从力学的角度上看,这样可以使飞船保持平衡。
而第三把椅子上所搭载的物品,包含了应急食品和水,以及部分太空实验设备。它们被分成小包装,而后被装入大布袋,最后用束缚带进行捆绑。航天员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将它们取出。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转运至加注扣罩间。
亮点二:
犀利“天眼”完成“穿针引线”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将会在距离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上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如何保证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一次完成顺利对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产品主任设计师龚德铸给出了答案:他们为二者配置了“天眼”——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
龚德铸解释说,光学成像敏感器是用于神舟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的近距离成像测量敏感器,由位于神舟飞船上的相机和位于目标飞行器上的目标标志器组成。在工作状态中,“天眼”的相机通过对标志器进行成像测量,得到飞船与目标飞行器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姿态数据,为两个飞行器提供相对导航的测量信息。
在交会对接过程中,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距150米到最终对接完成阶段称为平移靠拢段,这一阶段是交会对接最关键的阶段,也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风险极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光学成像敏感器成为唯一同时具备位置和姿态相对测量能力的敏感器。相比之前,此次任务研制者们为“天眼”进行了“全新升级”。“在太空中,太阳光的照射强度是地球上的三到五倍,飞行器的‘眼睛’在交会对接时很容易被闪、甚至被闪坏,这就需要我们去突破。”产品设计师刘启海说。
现在,让刘启海和同事们骄傲的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天眼”已经完全具备能够应对太阳杂光的能力,将“目光”修炼得更加“犀利”。此外,研制人员还将捕获时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由原来的约10秒提高至不到1秒。
实际上,光学成像敏感器的“华丽转身”只是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诸多改变之中的一个很小片段。
虽然与神舟十号飞船状态变化并不是很大,但是神舟十一号飞船每一个细节的技术含量都在不断提高。正如飞船副总设计师贾世锦所说,“每一点小的改善,都是对整艘飞船不断追求完美最大的贡献。”(姚天宇/文 高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