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队攻关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为航天员研制巡天“定心丸”

发布时间:2016-10-18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

观看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景象的人们一定会注意到,火箭顶端有一个类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装置。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自主研制、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统,也被大家习惯性称为“逃逸塔”。

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

四院员工主动请缨,从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的逃逸救生系统,为航天员放心巡天提供了安全保障,使这项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国家高科技实践活动更加完美。

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在我国掌握这项技术之前,国际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1994年,四院科技人员出访俄罗斯时,第一次看到了逃逸塔。俄方提出了高额要价,而且只提供产品,核心技术、设计软件严格保密。

不甘受制于人的中国航天人决心自己开发设计逃逸系统。从那个时期走来的四院职工都不会忘记那一个个心血与汗水交织的日夜,那一幕幕成功与失败角逐的场景。

1995年4月19日,外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高燃速火焰瞬间将4个前置喷管弯管部分全部烧穿,试车台成了一片火海。多少人的心血,顷刻间付诸东流。

面对挫折,坚强的中国航天人没有退缩,他们连夜召开故障分析会,成立了十多个工艺技术攻关小组,一场“攻关大战”在古都西安悄然打响。

经过攻关,四院科研人员找到了新的绝热材料和成型工艺,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创造了10多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1998年10月19日,在全面考核神舟飞船应急救生系统综合能力的逃逸救生试验中,四院研制的几种型号、多台发动机均按指令点火工作。

一位来华讲学的俄罗斯专家了解到中国自行研制的逃逸塔后评价说,中国航天人研制的逃逸发动机质量可靠,比俄罗斯的水平更高。

为了确保任务成功实施,四院对逃逸固体发动机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工作,对发动机关键部件材料进行了改进,经过反复试验验证,性能完全满足要求。

四院将逃逸主发动机金属壳体圆筒由此前的板材卷焊成型工艺,变成了锻件旋压成型工艺,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四院还对关键工艺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混合工艺过程的安全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此外,四院采购的一批高精尖新型数字化设备,特别是高精确度的高能射线探伤仪的使用,也为保证神舟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肆轩)

打印】 【关闭